事件回顾
年6月1日,江西南昌一高校食堂上演了一幕惊心动魄的场景。一名学生在吃饭时,从碗里掏出了一个疑似老鼠头的异物,引发了全校师生的恐慌和愤慨。视频在网上疯传,网友们纷纷表示震惊和不解,这是什么样的食品安全问题?这是什么样的教育质量问题?
然而,就在大家以为事情会有一个公正合理的处理结果时,一场关于真相的闹剧开始了。
引爆舆论的通报
6月日晚,该校官方微博发布了一份情况通报,称经过当事学生、食堂工作人员和市场监督管理局三方共同确认,异物确实是鸭脖,并非老鼠头。通报还附上了当事学生的书面澄清声明,以及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对食品留样进行采样检测的视频。
这份通报一出,立刻引发了网友们的哗然和嘲讽。大家纷纷指出,从视频中可以看出,异物有明显的老鼠头特征,比如尖锐的牙齿、微张的嘴巴、长长的胡须、椭圆的形状等等。这些特征跟鸭脖完全不符合。有人甚至拿出老鼠头和鸭脖进行对比,相似度几乎为零。有人还讽刺说,“这只老鼠生前吃了太多鸭脖,所以变成了鸭脖”,“这是一只名叫鸭脖的老鼠”,“这是一种新品种的老鼠,叫作鸭脖老鼠”。
网友们不理解的是,明明是老鼠头,为什么要说是鸭脖?这是出于什么目的?这是为了掩盖真相吗?这是为了维护学校形象吗?这是为了逃避责任吗?还是为了愚弄大众吗?
有人说,这是学校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失职和疏忽。有人说,这是市场监管局出于政绩考虑,不愿意追究学校和食堂的责任。有人说,这是当事学生出于恐惧或利益考虑,不敢或不愿意坚持真相。有人说,这是三方串通一气,共同编造了一个谎言。
引爆舆论的实质,是网友们对视频安全问题的担忧
无论如何,这个鉴定显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让更多的人对学校、监管部门和当事学生产生了怀疑和不信任。更让更多的人对食品安全和教育质量感到担忧和失望。
6月4日,有记者走访了此事,了解到当地市场监管局通过查看当事人拍摄的图片进行比对,初步判定系鸭脖。同时,并对该校菜品的留样进行检测,最快也要天后才能公布结果。
然而,这样的回应并没有让人感到安心。相反,更让人感到不解和不满。有人质疑,为什么不对异物本身进行检测,而是对食品留样进行检测?这样的检测有什么意义?有人怀疑,异物是否已经被扔掉或者调包,导致检测结果无法反映真相?有人建议,应该对异物进行DNA鉴定,以确定它到底是什么?
这个事件还在进一步调查中,具体结果还需等待市场监管局的检测报告。但是,很多人已经对这个报告失去了信心和期待。他们认为,这个报告很可能会继续维持鸭脖的说法,或者给出一个模棱两可的结论,以此来平息舆论。他们认为,这个事件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食品安全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公信力、公正性、公开透明的社会问题。
鸭脖事件背后暴露的公信力缺失问题
这个事件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可怕的现象,就是公信力的缺失。为什么即使说了已经经过专业部门检测过,仍然有那么多人不信呢?为什么即使说了已经经过当事人确认过,仍然有那么多人不服呢?为什么即使说了已经经过学校和监管部门共同处理过,仍然有那么多人不满呢?
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我们对这些部门和个人已经失去了信任。我们不相信他们能够给我们一个真实、公正、合理的答案。我们不相信他们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安全、优质、有保障的环境。我们不相信他们能够为我们维护一个公平、正义、有序的社会。
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没有公信力,就没有公众的支持和合作。没有公众的支持和合作,就没有社会的和谐和进步。没有社会的和谐和进步,就没有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所以,我们呼吁相关部门和个人,请尊重事实,尊重真相,尊重公众。请拿出真诚的态度,拿出负责的精神,拿出有效的措施。请重视公信力,重视公正性,重视公开透明。请还给我们一个真实、安全、优质、公平、正义、有序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