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公益抗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定位该明确了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究竟是公益性工作还是商业性工作,这个话题争论已久,各方莫衷一是。也正因为对其定位的不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技研发能力的提升,进而直接影响了我国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的提高。
众所周知,我国矿产资源的最大特点是贫矿多、难选冶矿多、共伴生矿多。面对这样的天然禀赋,要立足国内保障矿产资源供给,必须充分重视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否则,轻则会降低资源利用价值,重则会使许多矿成为呆矿。因此,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是地质找矿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立足国内保障矿产资源供给的重要支柱。
近年来, 立足国内,提高能源资源保障能力 战略得以明确,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专项得到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已经启动;温家宝总理在视察国土资源部时,对国土资源工作提出 要大力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注重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 , 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 , 坚持立足国内,夯实资源保障基础 ,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科技支撑 等一系列要求,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也使其定位问题再次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探索和研究是一项高风险工作,其前期也就是实验室以前的工作应该定位为公益性工作。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所长刘亚川说, 许多很早以前就发现的呆滞矿,一直 留 到现在还没有被开发利用,足以证明其技术攻关的难度所在。
此言非虚,就拿我国多金属共生矿的典型代表攀西钒钛磁铁矿来说,至2007年底,其已探明资源储量101亿吨(其中伴生钛8.02亿吨,钒1832万吨),2010年钒、钛保有储量分别占全国的40%和90%以上,远景储量更为可观。因攀西钒钛磁铁矿属于高钛型磁铁矿,虽然储量巨大,但国内外都没有现成的选冶分离技术可以借鉴,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而攀西钒钛磁铁矿资源的开发就是选冶技术不断创新的历程。从1955年开始到现在,在国内众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厂矿企业的不懈努力下,依靠自主创新,形成了一批国际国内领先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逐步形成了一套从单一利用铁,到提钒、选钛、选钴镍,再到钒钛新材料的资源综合、高效利用模式,至此,攀西钒钛磁铁矿才真正实现了钒钛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
据了解,针对攀西钒钛磁铁矿的利用技术,按照国家攻关计划分工,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从1973年开始,长期进行 强磁-浮选 选钛工艺及其药剂的探索和完善,长期参与攀钢微细粒选钛技术攻关。2002年,该所开始进行攀枝花红格矿区钒钛磁铁矿选矿试验研究工作及选矿工艺设计,在过去几十年研究的基础上,经过两年的攻关,提出了 粗磨抛尾-细磨精选 的选铁工艺流程和 强磁-浮选 的选钛工艺流程,获得铁精矿品位56.45%~56.57%、铁回收率65%~66%,钛精矿品位46.5%~48.5%、钛回收率(对原矿)24%~25%的优异指标,这标志着钛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了近80%。与此同时,该所研究开发的多梯度复合磁选预选抛尾技术,在红格选矿厂得到推广应用,使铁品位储量低于20%的表外矿成为可利用矿。表外矿的开发利用,将使攀西钒钛磁铁矿资源保障程度提高40%。
在*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下,经过科研人员三四十年的不懈攻关,攀西钒钛磁铁矿的选矿、冶炼技术有了关键性突破。 刘亚川感触颇深地说, 如果国家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资金、人才方面没有足够的投入,就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效。所以,对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前期的新技术、新工艺研发阶段,国家应该视为公益性工作,继续给予大力支持。
而现实的情况是,许多人士包括一些业内专家对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定位问题还存在一定误区,因片面强调后期的成果转化,而忽略了前期的科研探索和攻关,认为综合利用是矿山企业在矿产资源开发中的行为,应该属于商业性工作。其实则不然。矿产综合利用前期的科研探索工作,也就是所谓的 用矿前期 ,应该跟地质找矿的 找矿前期 区域地质调查性质一样,都具有高风险、高投入、低回报的特点,是集科学与技术、理论与实践、科研与调查为一体的多学科联合攻关的工程,具有基础性、探索性、继承性等特点,需要长期的资料、经验与人才积累,充满了智力劳动,并需要一支稳定的专业队伍长期进行成果资料的积累和研究。这就决定了矿产综合利用的前期也就是实验室以前是公益性工作,必须有一支专门从事此项工作的专业队伍。
所以,对矿产综合利用应该跟地质找矿一样,应该分段对待,并准确界定其 公益性 和 商业性 的性质。 跟地质找矿一样,矿产综合利用的前期研究以及资源评价等风险太大,商业不愿跟进,只有通过公益先行,把风险降低到一定程度,也就是说实验室研究成功之后,企业看到希望后才愿意跟进投入。 刘亚川分析说, 等到进行扩大性工业试验,成果进行转化时,就可以定位为商业性,由企业出钱来进行。
事实上,对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研究的定位问题,国土资源部顾问、中国行*学院研究员方克定有着更深层次的研究。近日,他在《关于公益性地质工作若干问题的再思考》一文中指出,在开源与节流的关系上还需要进一步讨论,处于上游的地质找矿以开源为先无可置疑,但不能把节流视为各管一段的纯 下游产业属性 ,而应当早有所为,在全国 节约优先 的总要求下尤其如此。
方克定表示,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基本职能有四项:一是列入财*预算的区域地质调查常态化、持续化,不断提高地质调查研究程度,解决区域地质问题,丰富、创新地质知识;二是有选择地拉长产业链,以拉动商业性矿产勘查投资为前提和重点,在市场需求导向下培育、催生非矿领域的商业性地质工作萌发和成长;三是为国土资源和环境管理提供业务支撑;四是自身项目管理科学、高效。它居于地质工作基础层面的科技前沿,承担着 无公(益性)不立 、 无基(础性)不稳 的重要使命。
方克定认为,从 十二五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出发,不向下游产业延伸的地质找矿新机制,其 前端 宜宽一些, 公益先行 的覆盖面宜广一些。如在落脚到 找矿前期 的同时,应及早考虑把矿用好和如何节约利用,同时也着眼于 用矿前期 。如加强矿产综合利用,兼有开源、节流、挖潜、增值、环保的多重效用,但研发周期长,宜及早谋划。
方克定特别强调,若限于现行体制障碍,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总体方案》中难以纳入节流及相关内容,就要另外出台一个《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战略行动总体方案》,促成 用矿突破 。
对此,刘亚川深有同感地说: 复杂难选冶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工艺技术的探索和完善是一个系统和长期的过程,必须发挥社会主义国家的优势,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开展跨系统、跨行业、多学科、多层次、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攻关,并用相应的体制机制*策加以保障,才能真正系统地解决问题。如果不能对矿产综合利用前期研究工作以准确定位,不加强 用矿前期 的研究工作,就很难在关键技术和工艺上有所突破。
事实也正如此。攀西钒钛磁铁矿开发利用的实践证明,只有国家出资把 用矿前期 工作做好、做扎实了,让矿山企业看到了希望和效益,企业才有积极性。与此同时,要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提高成果转化率。而企业作为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也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 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 为目标,始终不渝地重视技术创新和技术升级,才能真正实现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和提升资源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