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破则大立,所有行业的命运都一样。
诺基亚帝国消失了,智能手机出现了,柯达消失了,数码相机出现了,品牌、概念、企业都可能消失,行业却永远不会,普洱茶的道理一样。
普洱茶最危机的时刻,往往也许是商机无限之时刻。
普洱茶总是滞后于其他行业数年,当房地产、股市的高潮之后,市场一片惨淡之际,普洱茶行业却高潮一片。07年如此,14年如此,未来的普洱茶同样如此。形成如此的现象,一个是茶叶属于非必需品有关,一个是云南本身的产业基数足够庞大有关。
综合其他行业来看,普洱茶,仍然属于价值之洼地。
每到此时刻,都是妖魔*怪出现最多,投资充裕,各路策划大师纵横,当然,基本上如此种种都难以存活下来。
普洱茶是各种经营模式尝试最多的行业,经销、代理,连锁、商超、会所、茶艺馆、电商、金融,基本上市场上能见得到的模式,在这个行业都有实践。
07年之前,云南茶企不需求做营销,茶饼都由外围抢购。能压成饼的东西,都可以被抢购,身边有点闲钱的朋友都投入了这个产业,或者建茶厂,或者建仓。因为*府鼓励,媒体、报纸天天宣传“存茶不如存普洱”,哪有人不中招的?如同前两年的PTP,媒体、报纸天天都宣传“网络金融是新模式”,这样的情形下,老百姓当然把钱都投入到小贷公司,如今韭菜长成,自然得收割。
08年市场不动,行业开始整体琢磨经销商体系,经销商*策,这是必然,每个人的人脉资源有限,总有边际,我总是教人看手机,无论你存储了多少号码,最近联系的不会超过号人。,有趣吧。那好,这就需要每个省,每个城市去找到这样有号人脉资源的人,这就是复制,有个十个二十个,这就成了经销商体系。
这个体系建立后,把经销商召集来开会,这就叫经销商会议,让每个经销商定量采购,这就叫经销商*策。根据采购量,决定返利,这就叫促销。这个经销体系在快销品行业早已运行30年,然而,在普洱茶行业是新、鲜、事!当年我遇到一个老企业家,我说你们怎么不召开经销商会议啊,他说我们不开那劳什子的玩意,也不知道咋开。
在之前的岁月,这种现象比较普遍,茶行业有个03年的取消农业税的大机遇,如今这种内生的大动力缺乏,而且,放眼望去,整个产业从茶农、茶商、茶厂、茶客,都是茶。
很明显,就在圈子内玩,总有一天会挤满。
把经销商召集起来容易,让经销商采购也容易,只不过,这都是完成了一种库存转移而已,从茶商到茶客这一段又怎么完成呢?
我现在看到行业内所想的话题都是,把茶做好,把加工做精细,把仓储做到位,把利润让给经销商,这些讨论的话题,都是茶商和厂家的话题,与消费者有任何关系吗?
核心点在于,你没有方法把产品输送到消费者面前。这样一来,所有的讨论局限于“圈子”内,于消费市场无效。
现在茶行业的模式,所有的模式实现都是“仓库的转移”,即厂家——经销商,茶商——藏家。
虽然网络实现了一部分,但是较之线下庞大的销售额又显得微不足道,而且,线上销售额占据统治地位的,依然是线下品牌成功的茶企。
有个做房地产的老板,每年固定投入数百万囤茶,原本这是一种保值游戏,按年10%的复利计算,也比任何行业要保险,这个基础是第一是品牌,第二是低价,第三是能喝。
因为囤茶要变现,就需要品牌的保障,大规模流通就需要低价,能喝就是不要发霉即可。这并非我倡导卖得出去即可,而是现实的社会,人均收入仍然不高,有钱人并非占据绝对数据,你总不能要求10元的茶喝出上万元的口感吧。
原本这是一条路子。
然而,资本总是按捺不住的,总是要挑战极品、高端,炒茶增值,其实,每个品牌有每个品牌的属性,比如说茅台、拉菲、LV我们都会联想到高端,你会联想到“娃哈哈”是奢侈品吗?
普洱茶的道理不是一样吗?
打个天价就是奢侈品?随便哪个性格的品牌都可以包装成奢侈品了。
这个市场就是奇怪的,穷人拼命要赚富人的钱,你都不知道富豪的需求到底在哪里,他哪一神经在哪里疼,你和他对话的资格在哪里?
富豪专门想着掏空穷人的口袋,甚至高、中、低每一段他们都想要啃得干干净净,连骨头渣都不剩。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呢?文化推广、资本炒作、商品定位你一个人都弄完了,还有其他人什么事?
这不是脑子短路的思路吗?
如今的市场,找经销商相对容易,毕竟不是找消费者,经销商是利益共同体,消费者却没有。但是,经销商是要利差,不属于任何厂家,只属于利润,随时可以叛变。
也即是说,仓库的转移,厂家到经销商是容易的,山头到茶商是可以实现的,再向下走,则道路不宽,挤满了各种群体。
正因为消费者不容易找,大家都是在找投资客,找藏家,这就像画饼,行业都再画,毕竟,比之消费者的寻找,省了营销团队的庞大开支。
编者注:吴疆,作家,茶文化学者。写作《普洱茶营销》、《普洱茶营销--七子饼鉴茶实录》、《吴疆说普洱》。
如需购买《吴疆说普洱》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