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濮卜朴蒲普,普洱茶你到底是姓啥 [复制链接]

1#
专治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zjdy/180320/6113618.html
作为当今茶界当红明星,普洱茶可以说是红透半边天,但普洱茶茶名究竟如何而来,各种文献资料似乎讲的不是太清楚。笔者最近在整理普洱茶相关文献时,发现一些有趣的线索,现为广大普洱茶爱好者和读者介绍如下,供大家探讨和闲聊。一、“普茶”说(因茶得名)“普茶”最早见于南宋时期李石(-年)的《续博物志》:“西藩之用普茶,已自唐朝。”明代万历年间谢肇淛(年-年)在《滇略·卷三》也有“滇苦无茗,非其地不产也,土人不得采取制造之方,即成而不知烹瀹之节,犹无茗也。昆明之太华,其雷声初动者,色香不下松萝,但揉不匀细耳。点苍感通寺之产过之,值亦不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瀹作草气,差胜饮水耳。”的记载,但上述两文中提到的“普茶”究竟是指“普洱茶”还是“很普通的茶”?西藏并不产茶,李石所说的“普茶”,未说明是从陕西、四川还是云南运去西藏的,无法得出“普茶”即是普洱茶的结论。谢肇淛《滇略》所说的“普茶”,从字里行间来看,应是指当时云南所出产的所有茶,即今天所说的“云茶”,因其并未提到因何得名和具体产地,今天许多介绍普洱茶的文章常常引用此段文字,并说是目前关于普洱茶名称的最早记载,视乎不够严谨。《说文解字》对“普”的注解是“日無色也。从日从並。”意思是二人并排站着。《廣韻》解释“普”为“博也,大也,徧也。”现代汉语中“普”多表示普遍和全面。谢肇淛是明代的博物学家和诗人,福建福州长乐人,出生地为钱塘(浙江杭州),历任湖州、东昌推官,南京刑部主事、兵部郎中、工部屯田司员外郎,天启元年(年)任广西按察使和右布*使。从经历来看,谢肇淛历游江、浙、闵、川、陕、湖、广、滇等各地名山大川,可以说见多识广,特别是其祖籍、出生地和历游地,多为当时的茶叶主要产区,谢肇淛说“滇苦无茗,非其地不产也,土人不得采取制造之方,即成而不知烹瀹之节,犹无茗也。”意思再明白不过,就是他认为当时云南的制茶工艺落后,所以只能称为普通的茶。再以谢肇淛的见识来说,若当时已有“普洱茶”的称谓,似乎不太可能在文中还以“普茶”来称之。奇怪的是,清朝乾隆四十三年(年)任云南禄劝知县,后至昆明掌育材书院的檀萃在《滇海虞衡志》卷十一志草木中还有“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出普洱所属六茶山。”的记载,可见普茶又指出自普洱所属六茶山的茶叶。二、“普洱茶”说(因地得名)普洱在唐朝时属南诏国银生节度的“步日睑”和“普日部”的管辖地,公元年,元朝平定大理国威楚府南部的罗盘、马笼、步日等十二部后改称“普日思么甸司”,明朝洪武十六年(年)改称为“普耳”,万历年(年)正式定名为“普洱”并沿用至今。据考证,“普洱”地名是由唐朝、元朝时的“步日”演变而来,“步日”是哈尼语,意为“水湾寨”。也有人认为“普洱”来源于“濮儿”的发音。元朝李京(年)撰写《云南志略诸夷风俗》之“金齿”“白夷”条时说:“交易五日一集,以毡、布、茶、盐互相贸易。”明代万历年间(年-年)李中立编辑的《本草原始》中有:“儿茶出南蕃,系细茶末入竹筒中,紧塞两头入污泥沟中,日后取出,捣汁熬制而成。”的记载,但李京只提到茶,李中立也仅说是“儿茶”,文中均并未提到“普洱茶”。可见明代以前,尚无“普洱茶”的名称。“普洱茶”一词首见于明代末年(年)方以智的《物理小识》:“普洱茶蒸而成团,西番市之。”年(康熙五十三年),清代章履成在《元江府志》中写道:“普洱茶,出普洱山,性温味香,异于他产。”《元江府志》中有一幅地图,清楚标明普洱山位于今普洱市宁洱县(原普洱县)。清代赵学敏(年)《本草纲目拾遗》:“普洱茶出云南普洱府,性温味香,名普洱茶。”直至清康熙年间章履成的《元江府志》才第一次提到“普洱茶,出普洱山,性温味香,异于他产”。从上述资料看,普洱茶一名至少在明末清初(年)就已出现。包括《大辞海》、《中国茶典》等在内的书籍及文献,多认为“普洱茶”名是因历史上由普洱和西双版纳一带所产的茶叶运到普洱集市贸易所得。三、“Pú茶”说(因人得名)云南保山、临沧、普洱、西双版纳等地出土文物和洞穴遗址证明,早在旧石器时期,澜沧江两岸的大山上已有人类活动。濮人是古代中国西南地区的原始族群,由于部落分散,支系众多,不相统属,故又称“百濮”。因其居住在元江以西,元江古称“仆水”,故又称“卜人”。唐朝南诏国时期将濮人称为朴子蛮,唐朝樊绰《蛮书》在卷四记载:“朴子蛮,开南、银生、永昌、寻传四处皆有。”元明时期又称为蒲蛮。可见卜人、朴子蛮或蒲蛮是对不同时期居住在上述地区史书所记载的“濮人”的不同称呼。因这些濮人所讲语言属孟高棉语系,为与湘、桂、黔地区的濮人相区别,史学家们将其称为“永昌濮”。东汉时期,中央*权在云南永昌(今保山)设永昌郡,辖地包括具体临沧、普洱、西双版纳、保山、德宏等州市。辖区内邦马山、无量山、哀牢山三大山脉生长着大量的茶科植物,临沧市凤庆县香竹箐有一棵树龄在年的过渡型古茶树,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境内有一株多年的巴达野生型茶树王。经国内专家考证并被国内外茶界专家一致公认,世界茶树原产地就在永昌濮及其后裔之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从旧石器时期到如今天一直居住的汉代永昌郡这一大片区域。因古濮人不事农牧,生存来源主要靠采集和渔猎。在采集过程时,三大山脉中广泛分布的茶叶进入其采食范围是顺理成章的,因此推测最早采食茶叶,并进行移种、驯化古茶树的可能就是古濮人的说法,合乎逻辑。《云南各族古代史略》就记载:“布朗族和崩龙族统称朴子族,善种木棉和茶树,今德宏,西双版纳山区还有一千多年的古老茶树,大概就是崩龙族和布朗族的先民种植的。”临沧、普洱、西双版纳、保山、德宏等地都有古老茶林是历代濮人所种植的传说,在今天德宏州和保山市的崩龙族居住地,西双版纳的爱尼族居住地及临沧市的布朗族居住地区,都多次发现存在大片的云南大叶种茶荒芜茶园,西双版纳州勐海县至今还有多株年以上的栽培型茶王树。由于古濮人(永昌濮)没有文字,外界对其有濮人、卜人、朴子蛮、蒲蛮等不同称谓,濮、卜、朴、蒲都读pú。笔者认为,无论是来源于南诏国银生节度的“步日睑”或“普日部”,还是元朝时的“普日”,明朝的“普耳”和“普洱”,普洱地名中的“步”或“普”可能就来自pú这个发音。因此将居住在今天普洱茶核心产区这一大片区域内的古濮人采食和种植的云南大叶种茶称为“Pú茶”,又或说是“濮茶”、“卜茶”、“朴茶”、“蒲茶”,较之因茶得名的“普茶”说或因地得名的“普洱茶”说,因人得名的“Pú茶”说可能更为可靠。有意思的是,普洱茶名起源的上述几种学说,无论是那一种,都离不开“Pú”这一发音,是否意示着普洱茶是一种不同一般的茶,一种与众不同的茶,一种不同凡响的茶!因此说,普洱茶其实并不普通!普洱茶,一款从远古濮人传承下来的茶,一款从远古大山中遗留下来的茶。参考资料1、蒋文中;“普洱茶”得名历史考证;《云南社会科学》;年第5期。2、王敏正;普洱茶公元前年至今的极简史;《普洱茶年鉴()》。3、方国瑜;《方国瑜文集·第4辑·普洱茶名史考》;云南教育出版社;年版。4、毛丽娟;谢肇淛与《滇略》;年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知网。5、《云南各族古代史略》编写组;《云南各族古代史略》;云南人民出版社;年6月。6、赵华琼;普洱茶的历史渊源与发展;年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年6月。7、张俊,曾云荣,陈红伟;古茶山之星--南糯茶山千年史话;年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年6月。8、蒋铨;在云南种茶是“濮人”先行;茶文化网。9、高发倡;云南种茶先民并非“濮人”!;茶*星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