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普洱这两个字,很多人都应该听说过,普洱茶大家也喝过不少,但到过普洱市的人,应该不是很多,这就好像大家都吃过沙县小吃,但却很少有人能在地图上把沙县的位置指出来一样。
其中也包括我自己,过去这些年,云南我去过至少十来次,从最北到最南,从最高到最低,但普洱这个地方,却一次都没去过,在云南这个旅游大省,普洱一直是被游客们忽略的那一小部分。
2
至少有两个原因,导致了普洱被忽略。
第一个原因是交通。普洱有一个机场,但航班比较少,到很多城市都没有直达,对于多数人来说,如果要坐飞机去普洱,只能在西双版纳落地然后转车,正常来讲车程应该不到两个小时,但因为沿线经常修路,实际耗时往往会超过两个小时。
第二个原因,是缺乏绝对的热门景点。绝大多数人到云南玩,都是冲着特色景观资源去的,在最北端的高海拔地区,有雪山、高山湖泊,在最南端海拔最低的西双版纳,有热带雨林、有野象群,毫无疑问的是,这些东西更能引发游客的向往和好奇心,因为没见过嘛,总想着要去感受和体验一下,所以游客络绎不绝,大家顶着烈日的暴晒也要到西双版纳打个卡,冒着缺氧的风险也要逛逛香格里拉,连泸沽湖这种地方,除了一片大湖以外,也都还有个走婚的概念和噱头可以吸引游客,我一直搞不懂的是,人家走不走婚、晚上爬不爬墙、爬进去以后干什么,和我们有关系吗?我们看都看不到,更不可能参与,但大家就是好奇,所以游客真心是一种很奇怪的群体。而普洱的位置不南不北,海拔不高不低,气候和自然条件不那么极致,景观的视觉冲击力自然就会弱一些,在男女关系方面也没什么超出我们想象力的风俗,所以游客们兴趣就不那么高,就算是自驾经过,拿起手机一刷好像也没什么好看好玩,吃个饭加个油就走了,直奔西双版纳甚至是老挝缅甸。
3
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从生活的层面去审视、按照宜居的标准去对照,普洱却或许是云南最宜居的城市之一。
(普洱实拍)
4
没有过高和过低的海拔,不处于最南或最北的纬度,的确让普洱的视觉冲击力没那么强,但同时也给到了它更宜人的气候。就像前面说的一样,云南北部的高海拔地区是相对缺氧的,而最靠南的西双版纳夏天又非常热,它们适合看、适合玩,但你真要长期住下来并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不信你夏天到西双版纳的阳光下坐着不动,能熬过一个小时就是条汉子。
辩证法告诉我们的是,任何一种事物都有两面性,普洱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比如说,它虽然没有极致的气候和地形地貌,没有让人叹为观止的视觉感受,但恰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让它的气候非常宜居,夏天凉快,冬天暖和,真正做得到四季如春。
再比如说,普洱这个城市乃至整个普洱地区,都没有什么工业和矿产,农业依然是它的主要产业,主打茶园和咖啡种植,从财*收入的角度说这肯定是不利的,对于中国的地级市来说,在工业、矿场、旅游这三架马车里,如果没有一个突出的长项,整个GDP和财税收入不可能非常理想,这或许就是西双版纳到普洱沿线道路一直在修补却总是很难一步到位的原因,在普洱的这几天我跑了茶山、跑了咖啡庄园,沿途的道路状况都不是很理想,原因可能也在这里。但换个角度看,这又让普洱有更高的森林覆盖率、更好的空气质量,以及更原生态的食材,在大工业时期,这些资源越来越稀缺,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一种福利,大家之所以像从大城市里跑出来,不就是图个空气清新山清水秀?
上帝在你面前关上一扇门的同时,通常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5
在普洱的这四天,有两位小朋友一直陪着我,一位小伙子负责开车带我到处逛,还有一位妹子负责解说,他们都是本地人。有一天妹子很自豪的告诉我说,他们本地的跑山鸡,那真是满山跑的,货真价实,真到什么程度呢?你把这种鸡放到水泥地面上,它都不会走路,因为它的整个鸡生,都是在泥土和碎石混搭的山间小路上度过,突然来到平坦的水泥地面上,它们适应不了,觉得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平的地方?这么平的地方该怎么走路呢?所以很不习惯,走不稳,当天中午我们去吃了顿跑山鸡,合着当地一种野生菌炖的,汤是红色据说可以补血,据说福建广东很多产妇生了孩子以后,家里人就会专门买这种菌子给他们炖汤喝,能不能补血我不知道,但汤是真好喝,肉是真好吃。
6
所以在普洱呆的这四天,的确是一个很舒服的过程,如果不是因为定好了机票和行程要去广州,我还想再呆个三四天。
首先是天气和空气实在是太好,每天都是20多度,每天都是阳光明媚,下午拿个保温杯坐在外面晒太阳,放眼望去满眼都是郁郁葱葱的植被,你会觉得整个身体、所有的器官,都处于一种被自然滋润和疗养的状态。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不好的话,那就是在这种气候和环境之下,你很容易丧失进取心和斗志,你会想去他妈的,去他妈的客户,谁都别想拦着我在太阳下打瞌睡,甚至于我似乎有点明白南欧那些国家为啥经济发展不行了,因为气候越好,人越想躺平,越不想奋斗。
其次是吃的也好,蔬菜野生菌之类的不说了,大家都知道这是云南的传统强项,连大米都出乎意料的好,到普洱的第一个晚上,在吃了很多菜以后,罗西西还干了两碗米饭,她说白米饭是甜的,旁边人解释说,因为普洱没有工业、土壤和气候好,日照又足,所有各种食材品质都很好,口感好营养也丰富,其中包括少有人知道的大米。
除了这两点以外,至少还有一点,让我个人对普洱很有好感,那就是它少有游客,你几乎看不到挥舞着纱巾、把身体扭成麻花拍集体照的大妈们,也少有看到天南海北的车牌,这不是一个被游客占据和支配的城市,整个城市所呈现的,是一种生活的样子。
7
我一直觉得,旅游和旅居,这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从某种程度上讲,旅游更多的是猎奇,*、西藏、戈壁、沙漠、高山、热带雨林……,这些都是很好的旅游目的地,虽然他们的自然环境有可能有点恶劣,气候条件有可能不太宜人,但的确是好看、的确是惊艳,值得我们奔波千里去打个卡;而对于旅居而言,更看重的则应该是生活,气候好不好、空气好不好、吃得好不好、治安条件怎么样、物价高不高。
所以这两者之间,并不是一回事,甚至于在有些层面,相互之间是对立的,就好像追星和找对象不是一回事一样。追星我们只需要看它长得好不好看、身材好不好、讲话好不好笑,但找对象更重要的则是看他人品性格如何、对自己好不好、有没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和相近的价值观,只要这些基本面没毛病,鼻梁稍微塌点肚子稍微大点,能将就的,也就将就一下。
8
如果以上这个逻辑成立,那么对于文旅项目来说,普洱这种城市,或许是一片比较合适的土壤。现在很多文旅项目,都喜欢选址在一些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从商业的逻辑我们很容易理解这种行为,知名度高、人气高、接触客户的机会多,并且这些地方自身就已经是一个大IP,可以省广告费,但换个角度看,这种抱大IP大腿的模式,本身也会有一些问题:
首先是全国的大IP就那么几个,大家都去追,土地和开发成本必然就高,这些成本最后必然是由客户来承担。
其次是这些地方之所以能成为大IP,成为网红,往往是源于某种极致的自然条件、或是一些特别原生态的要素,大家都跑去修房子,你圈8千亩他圈两万亩,若干年以后,它的自然条件和原生态,还能得以留存吗?我觉得这需要大大的打个问号,就拿云南来说,有很多地方,我们十多年前看到的样子,和今天看到的样子,已经不是一回事。
再次就像前面说到的一样,游客和旅居者之间,各自所追求的,在很多方面都存在错位,非要把他们拉在一起,结果未见得幸福。
9
10年以后,如果我自己想在外地买套房子、作为度假休闲用,如果我身边有那么几个朋友愿意一起,我觉得普洱至少可以作为一个备选。在普洱这几天,除了两位一直陪着我们的小朋友以外,我还见过好几个普洱的年轻人,他们都说自己是“家乡宝”,高中毕业出去上学的时候,就已经想好毕业以后一定会回来,这让我觉得很意外,因为今天绝大多数三四线城市的年轻人,往一二线城市跑才是常态,更何况普洱是一个二三产业都不算发达的城市,但在普洱呆过几天以后,我慢慢开始理解他们,因为这实在是一个很适合居住、很适合生活的地方。
10
普洱是安静的,这种安静让人安宁,城市很安静,城外更安静。在我去过的茶山、去过的咖啡庄园,几乎都看不到什么人,站在山上放眼望去,只有一座又一座的山,一片又一片的树,有一天我去到一个古茶园,一个人走了一圈,除了虫叫鸟鸣,你听不到任何声音,至少对我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治愈的环境,在那片茶园里,有一排古茶树,据说树龄都是年以上那种、一斤茶也卖上万块、一棵树年产值几十万,站在这排树面前,我就在想,我们很多人一年的产值,怕是还没一棵树高吧?就算是年薪百万,这边出两棵树也基本可以和你一战。我不是想要否定奋斗的意义,我只是觉得,我们这种占绝大多数的普通人,力量终究是渺小的、上限终究是明显的,既然如此,不妨多留点时间和空间给自己。
(几百年的古茶树)
在离开普洱的前一天,我去了一个咖啡庄园,庄主是一个80多岁的老人,退休以后从年开始,一直在经营这片几百亩的土地,这个清瘦的、个子小小的老人家,无论是精神还是身体状态,都可以碾压他99%的同龄人,他告诉我说,他的这个种植园,20多年下来,土壤质量越来越好,夏天的晚上,会有成片的萤火虫——萤火虫对环境是最挑剔的。我平时几乎都不喝咖啡的,但那天我喝了两杯,还都喝的是原味,因为在这样一片土地上、这样一个空间里,如果不喝两杯,我觉得太浪费了。
11
这样的茶山,这样的咖啡空间,至少更符合我自己对10多年后生活的向往:没有拥挤的人,没有吵闹的声音,没有宏大的目标,不强求太多意义,但是感官和身体会告诉我:这一天过得很舒服,这一天没有白过。
这应该就是我喜欢普洱的原因,因为这样的城市和土地,已经不太多。
end
关于文旅项目和旅居房,请看上一篇:
另一种生活(点击可阅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