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提高脱贫质量成色奏响乡村振兴强音人民资 [复制链接]

1#

“以前的日子很苦,一年只穿一双鞋子,现在唱唱歌、跳跳舞,家家户户的腰包都鼓了!”在云南普洱澜沧县酒井乡老达保拉祜族村寨,提起文化旅游扶贫,57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石开乐开了花。

云南省普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胡国云表示,“十三五”以来,普洱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使基础设施、乡村人居环境、产业、群众生产生活等发生了巨大转变,创造了脱贫攻坚“普洱模式”。普洱市副市长、镇沅县委书记白兆林告诉记者,普洱打好精准识别基础战、基础设施补短战、产业就业升级战、素质提升持久战、弱势群体兜底战、深度贫困地区攻坚战、建章立制长效战、强基固本提升战这八大硬战,夯实产业基础,切实提高脱贫质量成色,全力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奏响了茶山云海乡村振兴的新时代强音。

普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胡国云(中),普洱市副市长、镇沅县委书记白兆林(左)出席中央媒体“脱贫攻坚奔小康”主题采访走进普洱见面会,普洱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王鸿彬(右)主持会议。

民俗村寨旅游与扶贫开发相结合,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相结合,唱响民族文化脱贫歌

老达保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牡帕密帕》的保护传承基地之一,是拉祜族传统文化保存最完好的地方。然而,过去的老达保贫瘠落后,年底,建档立卡贫困户有92户人,贫困发生率达79%。

作为全国“直过民族”区域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澜沧是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开展脱贫攻坚以来,澜沧县把特色村寨与扶贫开发、生态旅游、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相结合,老达保拉祜族群众在“唱歌跳舞”中踏上了小康路。李石开所在的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由农民自发成立,村民全部入股,年人均分红可达1.6万元,他们不仅登上了北京、上海的大舞台,甚至走出了国门。老达保民族文化助脱贫的经验入选了联合国“中国扶贫成就展”。

老达保民族文化助脱贫的经验入选了联合国“中国扶贫成就展”。

为给乡村振兴持续注入不竭动力,澜沧积极打造“绿三角”旅游环线、把扶贫开发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位于惠民镇芒景村的翁基“千年布朗古寨”保留和传承了布朗族的原生态文化,是茶祖历史文化旅游项目点之一,依托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林资源,这个千年古寨换了新颜,19户建档立卡户64人已全部脱贫。以茶产业和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推进扶贫开发,翁基古寨只是一个缩影。芒景村*支部书记南海明告诉记者,年,芒景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是年的3倍之多。

擦亮普洱茶金字招牌,打造的“五百亿级产业”,担当产业振兴、乡村振兴的重任

普洱茶是普洱聚焦打造的“五百亿级产业”之一,是产业振兴、乡村振兴的重要担当。茶园面积和产量均居云南省第一位的普洱正全力擦亮普洱茶金字招牌:在全国率先发布推出普洱茶十项标准,在全省率先成立普洱茶企业诚信联盟和品牌企业联盟,启动建设普洱茶品质区块链追溯平台,打造“中国有机茶第一强市”。

澜沧着力打造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品牌,在保护好2.8万亩古茶资源的同时,完成了3.17万亩生态茶园建设。而正在进行的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项目也将带动整个普洱市茶产业提质增效。“申遗对澜沧脱贫成果的巩固、后续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意义重大而深远”,澜沧县委副书记、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局局长杨春高对记者表示,“整个澜沧茶园面积有38.4万亩,景迈山申遗成功会带动茶产业进一步提质增效,并联动一二三产业发展,支撑云南打造千亿产值的云茶产业”。

在茶产业扶贫中,西盟县采取“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或“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建成生态茶园5.2万亩、茶叶初制所53个,带动农户户3.66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户1.22万人,实现户均增收元以上。

普洱茶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目前正大力推动普洱茶产业向数字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该公司董事长杨绍荣告诉记者,企业先行先试构建普洱茶溯源防伪体系,全产业链布局,还在澜沧县富邦乡投资余万元开展普洱茶产业脱贫项目。

项目牵引+龙头带动+利益联结+技术培训,变“输血”为“造血”,拉长产业链带动农民走上致富路

来到西盟勐梭镇班母村中蜂养殖场时,皮肤黝黑的26岁佤族小伙岩枪正在照管蜂场。他家曾是建档立卡户。三年前,只有初中学历的岩枪从打工地广东回到家乡,正逢西盟引进丁氏蜂业帮助群众发展中蜂养殖产业,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勤劳致富带头人培训。培训结束后,岩枪因为表现优异被公司留了下来,如今在公司里负责直播带货,月收入有元。已拥有几万粉丝的岩枪最多的一次直播带货3万多元,他自己的蜂场也已经开了起来。

西盟县精准选择中蜂和云岭肉牛作为新兴扶贫产业,闯出了一条项目牵引、龙头带动、利益联结、技术培训产业扶贫新路子。在中蜂产业扶贫中,采取“托管式生产、孵化式培训、精品式打造”的模式,养殖中蜂7万群,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户3.11万人,实现户均增收元以上,小蜜蜂托起了大产业。

在背风向阳的山坡上整齐地摆满了蜂箱,蜂农正在检查蜂箱情况。

在澜沧竹塘乡半坡的一片示范基地,记者看到了承载澜沧群众致富希望的林下有机三七,它是时代楷模、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团队变“输血”为“造血”、科技创新扶贫的产物,令曾经闲置的林地如今每亩可多收入10多万元,成为不折不扣的“金疙瘩”。拥有十几项专利的林下有机三七以及冬季马铃薯高产新技术将澜沧的“天拉长,地拉宽”,让澜沧农民的生活实现了大跨越。澜沧县副县长刘元昕告诉记者,如今,澜沧已推广种植林下三七多亩,带动多户户均增收2.5万余元,未来将发展到20万亩,带动5万农户15万人致富。

林下有机三七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团队科技扶贫的成果,帮助澜沧农民走上致富路。

朱有勇团队注重技能扶贫,手把手培养了几千名新农人,让农民“富了口袋,也富了脑袋”,为贫困地区注入了强大发展动力。云山村蒿枝坝村民刘里保曾经是低保户,他告诉记者:“跟着朱院士种植冬季马铃薯后,现在已经脱贫了,家里还供出了两个大学生”。现在的刘里保还是致富带头人,带动邻里共同致富。同时,朱有勇还着眼于产业链延伸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亲自邀请云南龙润集团旗下“中华老字号”杨林肥酒公司牵头,于今年初建成三七酒厂云辉酒业,云山村集体经济持股29%,企业承诺保底分红,发展惠及全体村民。

以*建创新为引领,激发出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打造了一支“永不撤走工作队”

西盟县是《阿佤人民唱新歌》的诞生地,原本是云南省乃至全国脱贫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但在年,西盟率先在全国“直过民族”地区实现整体脱贫摘帽,阿佤人民再唱时代新歌。在脱贫攻坚进程中,西盟县用好*建创新这盏“引航灯”,激发群众脱贫动力。

勐梭镇班母村是西盟脱贫攻坚任务较重、贫困程度较深的村。云南省农业农村厅驻西盟班母村第一书记赵俊告诉记者,为迅速摸清症状、开对处方,驻村工作队在实践中摸索出了“*员一带一”模式,年又成立了“脱贫工作委员会”,“每个委员联系了5到10户人家,慢慢带动周边群众一点点开花,最终星星之火变成一团火,脱贫工作委员会的力量就出来了”。

25岁的拉祜族姑娘二妹从江苏打工回来后,班母村*总支书记岩上看到她有脱贫的积极性,就安排她到扶贫车间就地就业。后来,不断成长的二妹也加入了脱贫工作委员会,现在已成为副组长,还入了*,正带动周边更多群众致富。

“脱贫工作委员会”的创新模式不仅解决了基层组织体系不够有力和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更把扶贫对象转化为扶贫力量,使贫困户成为脱贫的主力*,激发出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打造了一支“永不撤走工作队”,为全国提供了方案和样本。年,西盟荣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