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冯卫东一个极致理性派的创投经格隆汇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冯卫东是一级市场投资人里少见的极致理性派,对他理解的所有事情都有非常系统的判断和思考,不人云亦云,甚至自成一家。作者

言己者来源

格隆汇APP数据支持

勾股数据编者按:在国内广阔的消费市场上,十几亿消费者共同历经着不同层次的消费升级,新兴的零售业态依次崛起。也许你吃过很多盒周黑鸭,喝过很多杯奈雪の茶,败过很多次小红书,逛过很多次蘑菇街,但你大概想不到,这些明星企业的发展,都有同一个助推者——只做消费领域的天图投资。然而有趣的是,对于共享单车等热钱争抢的领域,天图投资却坚决不碰,似乎又甘坐冷板凳。天图投资是怎样做出投资决策的?哪些判断让它避开了共享经济这样的投资“天坑”?它如何判断行业,又如何避免人性弱点带来的判断失误?格隆汇专访天图资本CEO冯卫东,一一为你解答。在写字楼的电梯里,我们碰巧遇到了冯卫东,他刚从外面赶回来,一脸薄汗,神采奕奕。有趣的是,他右手还扶着一辆平衡车,你很难想象这样一位投资大咖,会选择平衡车这么潮的代步工具,而且还是单轮的。这也让我们有点理解,为什么天图投资能投出奈雪の茶、小红书这样的消费品企业——即使年届而立,掌门人对新潮消费品仍然不缺乏敏感度。在市场一片哀嚎的资本寒冬里,天图投资依然在本年度完成了新增80亿的募资额,称得上是逆势扩张了。从私人投资到机构化,再到只专注消费领域的专业化投资,冯卫东全程跟随和推动了天图投资的专业化成长。因为早年理科背景的结构化思维训练,他从定位理论发展而来的“企业/品牌战略二分法”、“强/弱势品类”和“品类三界”,成为天图投资屡屡投出明星企业的理论武器。冯卫东很早就对共享经济做过判断,对股权投资,他认为不能光看企业的效率,还要看社会效率,对项目风控体系,他用“法定反对派”对抗人情压力,对经济形势,他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感知和体悟。以下是格隆汇对冯卫东的专访摘录。Q1你能跟我们谈谈个人的职业经历吗?冯卫东:我是理工科出身,本科学的微生物,一开始在一家化工企业,工作了五年之后,在年去了清华经管学院读MBA。第一次接触互联网和风投是在清华的一个创业大赛上,我的小组拿了冠*,当时做的项目是“网贝”(网络贝壳),类似于电子货币,但那时候还想不到比特币这样的机制。网贝项目被风投看中,拿到了一点投资,但很快中国互联网第一次泡沫就破灭了,我也转行去做管理咨询。做管理咨询觉得只在卖脑力,没有杠杆,说到底还是个“脑力民工”,所以说知识要通过资本杠杆放大,做咨询的人应该与资本结合。年天图投资成立,我从它成立的第一天就加入了。Q2在你的投资生涯中,主要经历了哪些阶段或者说有哪些转折点?冯卫东:天图投资起初是一家私人投资公司,在年之前一直都没有对外融资,主要投股东的钱,当时还挺有新手的运气,入行时机也比较好,年股权投资还是个冷门,一、二级市场的流动性溢价还很大。第二个阶段是机构化投资阶段,年我们开始面向市场募集资金,从纯粹的私人投资公司变成了理财机构。那一期募资我们叫“第三期”,但其实前两期都是内部的钱。后来,创业板带来了全民PE的泡沫,上万家PE机构涌进来抬高了一级市场估值,只要有一点利润的Pre-IPO企业都很抢手,一家被投企业上市只能挣一到两倍。所以我们试着往更早期投资,离开红海,但是越早期的投资越专业,要看懂早期企业,就要有足够的积累,要逐步积累,那就不可能什么都看。所以年下半年,我们做出了可能是天图投资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战略决定,就是聚焦消费,进入了专业化投资的阶段。之后,我们确实做到了非消费类的全都不看,开始专注研究消费品企业和品牌经营的发展规律,也在领域里有了一些独立的见解,我自己发表的很多专业文章也都是关于品牌定位的。Q3当时是出于什么考虑,选择专注在了消费品领域这一块?冯卫东:一方面从外部来看,消费行业比较抗风险。在美股,以10年为周期,就是科技股胜出,但以20年以上的周期来看,消费股就会胜出。投资消费领域,总体失败率比起其他行业要低,我们投资的消费类企业死亡率不超过10%,但投资早期的非消费类企业死亡率在50%左右。另一方面与我们的能力有关,天图投资有高科技背景的人很少,大都是来自证券、金融、咨询行业,但技术就隔行如隔山,不懂的话很难有效决策。第三方面是因为看好在中国做消费的得天独厚,有巨大的人口基数在,所以很多消费品类在中国做到第一就是世界第一了。有些高科技企业可以跨文化去做,但很多消费类企业是不能跨文化的。中国人觉得大块的肉没有鸭脖子啃起来好吃,欧美人则会拿这些边角余料做饲料。Q4你认为为自己的定位理论相对特劳特的那个版本,有哪些更先进的发展?冯卫东:一方面可能是对战略认识的突破,明确地划分了企业战略和品牌战略两个层面。企业战略用来发现新机会,品牌战略用来捕捉机会,一个品牌对应一个机会,要捕捉多个机会就该设立多个品牌。很多企业不知道这一点,他用一个品牌去捕捉很多机会的时候,就让品牌定位变得模糊。另一方面,是对品类概念的深挖,特劳特最早对品类的概念是一笔带过的,后来里斯先生专门写了一本《品牌的起源》对品类的概念做了深挖,但是挖得还不够。做投资,选择品类至关重要,过去说基于行业,但其实基于品牌、基于品类的,你可以培育一个空调品牌,一个洗衣机品牌,一个冰箱品牌,但你很难抽象地去培育一个家电品牌。Q5我们应该怎么去判断一个品牌的投资价值?冯卫东:品类天生是不平等的,有的品类投资价值大,有的品类投资价值小,有的品类品牌效应很强,有的品类品牌效应就很弱。品牌效应比较弱势的品类,要打造品牌,就只能换一个角度,比如不做产品品类,转为做渠道品类。这是我们提出的品类三界——产品品类、渠道品类和导购品类。打个比方,水果就是一个由众多产品品类构成的抽象品类,水果店就是具体的渠道品类,单个水果品类的品牌效应相对较弱,消费者不太在意它的品牌,只有少数重要的水果人们才会买都乐、新奇士或者佳沛等品牌。如果怕买的不放心,多数人就直接选择渠道品牌,去沃尔玛、百果园买。所以打造品牌要基于强势品类,如果抽象产品品类中大多数是弱势品类,那渠道品牌就会很强。做水果种植的多数企业看起来是消费品领域的,但和低端制造业没有区别,没有定价权,品牌在百果园那里。弱势品类也可以退一步,做成一个2B的供应商品牌,富士康做代工也能做出品牌,一个强大的代工品牌也有很强的定价权。如果手机行业没有富士康这样的企业,小米、OV、苹果就不可能高速发展,这就是专业化分工的结果。关于战略二分法、强/弱势品类和品类三界,在我的音频课程《升级定位24讲》里有比较全面的阐述。这把经济学的一些研究成果跟定位理论打通了,也给了定位理论一个更坚实的基础,对学界也有启发。Q6天图投资在决定要不要投资一家企业的时候,整体会怎样做出判断?冯卫东:我们会分成品类分析、品牌分析、团队分析三个维度。从品类分析上,你可以看到未来企业成长的天花板。有的品类天生容易成为红海,有的品类就容易强者恒强。不同品类大小也不一样,一家小银行随随便便就可以到几百亿市值,卖鸭脖子的要做到几百亿市值就很不容易。还有的品类虽然很大,但是已经有巨头挡在了必经之路上,那就很难有机会。到了品牌分析,就要看企业的差异化定位和所处的竞争地位。消费品看起来是红海,但每个品类里的品牌,只要做到第一第二,利润率就会很高,做不到第一第二,就算赚钱也不长久。团队分析其实就是看创始人了,我们会近距离考察核心高管组织分工、人员磨合。技术变化快的品类,创始人就不能太草根;但如果是祖传的风味食品,草根一些,只要能做好产品也是可行的。最后还要落实到期望回报上,C轮一般期望成功后有5倍左右回报,B轮就要到10倍,到A轮可能就更高了,从过去的投资来看,基本上要期望成功后有20倍到40倍的回报率,才能充分覆盖失败项目的成本。Q7在你16年的投资经历当中,有没有哪些企业是比较遗憾错过了的?冯卫东:投错的遗憾更多吧,错过的遗憾比较少。看过后没投但后来表现很好的项目,说明自己当时并没有准备好。比如我们接触过“拼好货”,做的是水果拼团业务,跟百果园比起来,市场定位、收入规模、项目成熟度都要弱很多,因此我们选择了百果园。百果园后来的发展非常成功,但后来“拼好货”转型“拼多多”,做成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