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种思茅好物搭上销售“云梯”,成为京东“中国特产·普洱馆”的走俏商品;城区集市和商超增设蔬菜直销摊位和平价蔬菜销售专区……这一个个实打实、沉甸甸的数据,是思茅区产业部门交出的“成绩单”,也是“问*一把手,提振精气神”行动的丰硕果实。
茶叶:从“有机”到“商机”
思茅区茶叶和特色生物产业发展中心、商务和文旅等部门主动融入“千亿云茶产业”战略,以“一县一业”示范县创建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建设为契机,为“打造全国有机茶产业发展标杆”奠定坚实基础。
“有机”当头,打造“绿色”生产链。通过应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肥覆盖种植等技术,从源头确保茶叶更天然、生态。采用“*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标准化进行茶叶初制加工,科学化指导日常管护作业。健全基地、企业、市场相互配套、分工负责的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实现全区绿色有机茶园认证面积13.41万亩。同时,实现多家龙头企业全产业链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和赋码销售。
“多元”联通,增强品牌竞争力。组织有机茶联盟企业参加年亚洲国际有机产品博览会及第四届杭州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实现销售额31.26万元,达成意向性协议金额万元;举办首届“思茅有机茶直销节”线上推广活动,累计销售单.07万元。同时,在全国各大城市建成“思茅有机茶”品牌企业形象店40个。全区5家茶企业入选年云南省“绿色食品牌”品牌目录。
茶旅“一体”,提升产城融合度。建成“百里普洱茶道”示范路段,将旅游景区、茶庄园、半山酒店、茶民宿“串珠成链”。完成世界茶源主题公园概念性规划,建成茶马古城景观茶园、云舂堂茶旅融合庄园展示中心。成功举办思茅港镇茨竹林村老安寨首届古树茶开采节,当天成交金额达18.87万元。同时,各式各样的特色茶馆也在思茅城区渐次落地,相继推出茶点、茶餐、茶修等充满仪式感的茶生活方式。
咖啡:从“一粒豆子”到一个产业
一粒粒绯红欲滴的咖啡豆怎样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是咖啡生产和管理部门的问*“必答题”。茶叶和特色生物产业发展中心、商务和投资促进等部门紧紧围绕推动咖啡基地生态化、加工标准化、产品品牌化、产业集群化的目标,打造“思茅精品咖啡”品牌,打响“中国咖啡之都”城市名片。
基地提档升级。推进咖啡种植基地有机认证,有机咖啡园认证面积达0.83万亩。指导咖啡企业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目前爱伲、金树等17家咖啡企业已获准使用“普洱咖啡”标识。着力在咖啡种植和产旅一体化上下功夫,打造北归、爱伲、小凹子和林润等一批精品咖啡庄园。
生产精耕细作。按照《云南小粒咖啡初加工技术规程》统一规范咖啡初加工场所,推广无污水排放的绿色环保加工等先进技术,全面提升咖啡生豆品质,做细做精咖啡产业链。依托普洱学院、云南热带作物学院和咖啡研究中心等各类科研机构开展有机咖啡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推广,推动咖啡产业提质增效。
文化渐兴渐浓。借力国际咖啡交易中心、云南精品咖啡加工园区和市级咖啡产业集团等平台和项目,积极构建“一体两翼”咖啡产业发展格局。对外开展本土咖啡推介活动,在上海举行的第六届陆家嘴金融城国际咖啡文化节上,思茅区6家参展咖啡企业总销售额近20万元,意向性订单金额近万元。对内引进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所等一流科研团队进驻研发。同时,协同推进咖啡主题旅游,积极创建咖啡品牌文化,鼓励支持本土咖啡馆发展,提升城区咖啡文化氛围。
蔬菜:从“小菜篮”到大民生
丰富“菜篮子”是农业农村部门许下的民生承诺之一。农业部门朝着既定方向埋头苦干、精耕细作,让老百姓的“菜篮子”拎出幸福感。
舞好“菜龙头”。围绕蔬菜基地建设滞后、流通环节不畅和市场监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组织农业、投资促进和市场监管等部门建立专项工作组,赴昆明、玉溪等地开展考察,借鉴各地龙头企业的先进经验及做法,打通招商引资渠道,引进更多更优质蔬菜企业落地思茅区。同时,引进新的优质良种和种植技术,强化科学育苗,提升保供力度。
种好“菜园子”。农业部门紧盯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成本等方面的问题,扩大生产面积,加快中心城区蔬菜基地建设,在巩固好现有1.35万亩常年蔬菜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建成标准化蔬菜基地亩,建设有机蔬菜种植示范基地亩。同时,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蔬菜产能和质量,促进现有蔬菜种植基地转型升级。
管好“菜摊子”。采取农商对接的“直供”模式,在城区7个集贸市场和18个合作超市设置蔬菜直销摊位和平价蔬菜销售专区,对蔬菜直销的摊位租金进行补贴,根据市场蔬菜价格变动情况对超市降价蔬菜的品种进行选择和干预,确保实现“质量可靠、市场可控”,蔬菜价格下降20%以上。
生物医药研发势头强劲、现代林产业厚积薄发、肉牛产业向精深加工转型升级……一份份可圈可点的产业“成绩单”带来的,是一张张喜气洋洋的笑脸。这是“问*一把手,提振精气神”行动以来,思茅区产业部门铆足干劲、苦干实干,推进优势产业迭代升级,跑出产业融合发展“思茅速度”的精彩答卷。
(来源:普洱日报通讯员:谌永莲编辑:阮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