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来到普洱市思茅区南屏镇兰花社区,就看到社区工作人员忙前忙后,有的为群众办理业务,有的则在会场服务,原来这里正在举办就业技能提升行动——社区电子商务培训班,余名居民群众到社区参加培训。类似的技能培训,社区每月都要组织至少一期。社区党委书记李亚琪说,“现在社区像家一样,有越来越多的居民愿意来、喜欢来,社区干部每天从早忙到晚,大家都特别充实。”
社区服务成“网红”。供图
城市的发展让人民群众生活越来越美好,城市基层党建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加码助力。兰花社区作为全市城市基层党建“书记领航”项目,依托城市大脑系统和社区综合管理服务中心,整合现有服务阵地资源,通过去办公化、去行政化、去形式化,历经几个月的改造,兰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成为了极具智慧、书香、文明、幸福的新社区,在本地拥有超高人气,更成为了网红打卡地。
社区居民有归属
兰花社区位于普洱市思茅区中心城区,面积达平方米,功能完善、设施齐全。从前,社区虽然临街,但除了办事的居民和开会的党员,普通居民群众很少跨进社区大门,尤其是社区推行网格化管理后,居民群众需要办理的事项统一交由网格员代办,一站式办事大厅里总是显得空荡荡的了。
为切实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对社区现有场所布局进行提升改造,把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业务窗口进行优化整合,引入新华书店入驻,同时,增设等候、休闲区域,配套自助和有偿饮品,让来办事的群众喝着咖啡、品着茶、看着书、休闲放松就把事情办好了。社区仅在三楼保留了一间办公室,将所有场所打造为开放式共享空间,满足开展读书会、茶艺交流、小型讲座、亲子活动等多功能需求,实现社区资源人人可用的共享格局。
社区服务成“网红”。供图
现在的兰花社区,一天中前来买书、看书的居民络绎不绝,傍晚,放学的孩子们也纷纷到社区做作业。家住附近的居民说,“以前我们从来没有进过社区,感觉社区必须要办事才能进来,现在好了,我们每天都愿意来社区看看书,和朋友聊聊天,就像家一样温馨。”
社区干部有事做
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改造投入使用后,社区工作人员没有一天按时下班过。抓好城市基层党建,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好社区居民,兰花社区进一步强化区域互联互动,以社区党委为主导,构建社区和辖区内机关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等领域的共建机制,通过各领域党建“自转”促进城市基层党建“公转”。
有活动才有活力。今年下半年,社区与普洱学院共建开展“咖啡文化进社区”培训,与思茅三小学联合开展家长学校教育实践活动,与市妇联、区政协等单位开展阅读分享活动……截至目前,社区开展阅读分享、主题党日、亲子活动、培训等共50余场。社区服务触角越拓展,社区人就越辛苦;居民群众越满意,社区人就越有动力。现在的兰花社区呈现一片生机勃勃,兰花人也活力满满。
社区服务有新招
今年5月,社区成立了在党组织领导下的综合管理服务中心,不断提高社区党组织自我保障能力,确保社区党组织有能力、有资源更好地服务城市建设、服务小区管理。
中心成立后,主要做了3件事。一是统筹资金,优化小区物业管理。通过统筹项目资金、收取管理费用、物业竞争入驻等方式,持续完善物业设施、合理分配资源、建立管理制度,辖区内老旧小区、“三无”小区、棚户区物业管理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二是整合资源,实现精准点单服务。通过整合辖区内家政、配送、开锁、按摩等服务资源,搭建服务平台,形成服务菜单,让居民通过手机APP即可享受实惠便利且有保障的精准点单服务。三是盘活资产,激活社区造血功能。通过盘活辖区土地、房屋等闲置资产,发展社区“集体经济”,破解“无钱办事”“无权创收”“有钱难用”等难题,提高社区干部待遇保障,激活社区治理内生动力,激发基层工作人员干事创业热情。
社区服务成“网红”。供图
社区治理有突破
社区坚持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水平提升,由党组织牵头,智慧城市平台支撑,划分社区——片区——小区三级网格体系,整合推动“多网合一”,实现各类网格共通共用。结合“一网一支部”建设智慧党建,将党旗插向基层治理最小单元格,在96个小区成立17个小区党支部,确保党的组织和工作在网格全覆盖。
共建共治共享模式,撬动服务力量多元化。社区以党建为抓手,强化社会各界参与社区治理意识,切实解决社区治理力量薄弱问题。搭建共享平台,多方协商解难题。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平台联合多家单位开展工作,搭建民主协商平台、家校共育平台,推动了群众各类诉求的快速解决、落地有声。组建各类兴趣协会、行业协会,为其提供必要活动场所,结合专业技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便捷实惠的为民服务事项,进一步规范行业行为、日常行为。充分发挥到社区报到在职党员作用,在创文和疫情防控中,严格落实责任,切实为小区、居民解决一些生活琐事及疑难问题。建立文明积分制度,党员群众积极参与社区开展关心关爱、扶老助残、纠纷调处等志愿服务活动,可向社区申报领取积分,积分用于兑换社区公共空间使用权、活动参与权、兑换实物奖品,激发党员群众热心公益、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构筑社区服务人人参与的共建格局。
云南网通讯员郑海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