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相信,用餐时的姿态能不经意揭示你的生活面貌?
这是为何?
今天,我意欲与你深入探讨一个话题:“情绪性饮食”。
有一种工伤叫过劳肥
在热门综艺《你怎么这么好看》中,姜丁天,一位憨态可掬的北漂女孩,成为了当代“社畜”生活的鲜明镜像。
身为培训讲师的她,日常便是与加班为伴。
夜已深,23点的钟声敲响,她却仍在归家途中,指尖在工作群的对话框间跳跃,信息往来不息。
踏入家门,时针已指向午夜零点,来不及卸下一身疲惫,她又投身于讲师直播模式的研究中。
生活的快节奏,让她无暇他顾,唯有通过大快朵颐,来释放积压的工作重负。
于是,一个冬季的轮回,体重悄然增加了30斤。当节目嘉宾一语道破这是“过劳肥”时,她以苦笑掩饰心酸,自嘲道:“这算是因公受伤吧。”
屏幕这一边的我,共鸣之感油然而生,嘴角也不由自主地上扬,却满含苦涩。
姜丁天,她就像是我们每一个人,在现实的洪流中奋力挣扎,面对生活的重压、工作的挑战、人际关系的纠葛,既无法逃离,亦难以破解,只好借食物的慰藉,寻求片刻的安宁与释放。
正如B站UP主w汪汪桑w所言:
职场之上,我无退路可言;但在饮食选择上,我手握主动权。
我能决定是否享受高热量美食,我有能力选择是否拥抱增重。
晨间,纯芝士三明治成为我的伴侣;午时,冰淇淋与甜甜圈带来甜蜜慰藉;夜幕降临时,炸鸡与披萨则是我的晚餐佳肴。她对肥胖无所畏惧吗?不,是她选择了不在意。
"我就要反其道而行之!"此刻,进食不再是对饥饿的响应,而是变成了一种压抑内心苦楚的方式。这股近乎报复性的食欲狂欢,实则是过度劳累与高压环境催生的“情绪性进食”。
在现实生活中,“情绪性进食”的面目远比想象中丰富多样。
空虚难耐型:"夜晚降临,孤独与乏味如影随形,一份鸭脖成了咀嚼寂寞的最佳伴侣。"
自我奖赏型:"刚刚跨越项目的大山,夜晚,一顿丰盛的晚餐是我给自己最好的奖励。"
情绪逃避型:"与伴侣争执后的世界,唯有大餐能暂时填补心间的裂痕,胃的满足似乎能平息所有波澜。"
节制反弹型:"减肥之路漫漫,曾经不屑一顾的甜品,如今却成了无法抗拒的诱惑,节食的副作用悄然显现。"
在此情境下,“情绪性进食”超越了简单的生理需求满足,
它成为了心灵饥饿与不安的抚慰剂。
过劳瘦,另一种情绪的极端
不同于“过劳肥”现象,有些人面对巨大压力时,反而体重骤降。
有位朋友在准备考研期间,压力山大。
饭点对他而言,只是时间的流逝。
身体坐在餐桌旁,心神却沉浸在刚刚记忆的单词和解题公式中。
食物入口,如同嚼蜡,全无滋味。
几个月的煎熬,体重直线下降二十斤。
考试那天,仅凭一瓶葡萄糖支撑着度过难关。
这种由极度疲劳和高压催生的现象,称为“情绪性厌食”。
社会对情绪化进食者常抱以同情,
而对“情绪性厌食”的群体,理解之声似乎微弱。
记得一次,在微博上目睹一位女孩分享自己70斤的体重秤照片,
并留言道:“情绪性厌食的苦楚,增重之路艰难。”
评论区的反应复杂多样。
有人心生妒意:“这炫耀的凡尔赛风吗?”
有人充满好奇:“你是怎样瘦成这样的?”
更有人表示羡慕:“求秘诀,怎样才能‘幸运’地患上厌食症?”
本想寻得共鸣,收获的却是外界的好奇与旁观。
她无奈回应:
“你们不懂我的苦,每天早上,我将面包压平,逼自己咽下,
瘦到数得出肋骨,夜夜被自己的骨骼硌醒,生怕一场小病就会将我击垮!
这份痛苦,谁能体会?”
尽管情绪性厌食不具备厌食症那种致命风险,不会直接导致个体因饥饿而亡,
但它确实给患者日常生活带来重重困扰,使他们深陷于不被外界理解的孤独境地。
正如一位知乎网友所言:
“身边的亲人朋友,只是一味劝我多进食,却不明白我何尝不想,只是真的无法下咽啊!”
事实上,不论是情绪性进食还是情绪性厌食,都反映了将食物作为一种情绪调节手段的共通现象。
两者差异在于:
情绪性进食,是利用进食行为作为逃避策略,转移对负面情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