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霜一柿意秋寒,
一降一红亦入冬。
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来了。
今年霜降的时间,
是年10月23日,
九月廿八,星期日。
山河走远,岁月忽晚,
草木枯黄,滴露成霜。
霜降,降霜,
不难发现,
这些天空气里多了些寒凉。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言:
“九月中,气肃而凝,
露结为霜矣。”
当气温骤降至零度以下,
水汽在地面凝结,
秋色,蒙上了一层白色。
那是秋天最后的温柔,
也是凛冬来临的预兆。
在秋意将尽未尽时,
山河之间,残留着一抹斑斓。
菊花正美,柿子当红,
银杏飘舞,层林覆秋。
秋末,连同初冬,
早已备好薄礼,
带着满腔真诚炙热,
将吉祥幸福的祝愿,
播洒人间。
霜降·寒降
古语有言:
“天气下降而为露,
清风薄之而成霜。”
霜降之后,昼夜温差开始增大,
露水凝结成霜。
霜降寒降的日子里,
别忘了多加件衣裳。
霜降,有三候:
一候豺乃祭兽
豺狼开始捕获猎物,
并以先猎之物祭兽,
以兽而祭天报本也,
方铺而祭秋金之义。
二候草木黄落
从天而降的霜,
竟让冷寂的深秋有了一丝灵动和浪漫。
于是,片片树叶含情脉脉地变了颜色,
再翩翩起舞,扑向大地的怀抱。
三候蜇虫咸俯
喧闹了一整个盛夏的小虫,
终于,偃旗息鼓,
蛰伏在洞里土里,
静待寒冬的到来。
是啊,霜降之后,
一切归于沉静,
万物静待寒冬。
那就让我们一起,
秋收冬藏,素心相交,
一同迎接冬的降临。
霜降·习俗
进补鸭肉,秋季润燥
图片|网络
谚语说,“补冬不如补霜降”。人们认为秋补比冬补更要紧,霜降这天进补的话,能收事半功倍之效。闽南、台湾的民间在霜降的这一天,要“贴秋膘”。闽南有一句谚语,叫做“一年补通通,不如补霜降”,这句小小的谚语充分表达出闽台民间对霜降这一节气的重视。
鸭可谓餐桌上的上乘肴馔,也是人们进补的优良食品。尤其当年新鸭养到秋季,肉质壮嫩肥美,营养丰富,能及时补充人体必需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除了著名的北京烤鸭、南京盐水鸭、杭州老鸭煲等各地招牌美食,还有鸭血粉丝汤、毛血旺、香辣鸭脖等特色小吃。
图片|网络
另外,不少地方都有霜降吃牛肉的习俗。例如广西玉林,这里的居民习惯在霜降这天,早餐吃牛河炒粉,午餐或晚餐吃牛肉炒萝卜,或是牛腩煲之类的来补充能量,祈求在冬天里身体暖和强健。
吃了红柿,不流鼻涕
图|晨l夕?
在我国的一些地方,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比如泉州民间就有吃柿子的习俗。老泉州人的说法是:霜降吃了柿,不会流鼻涕。厦门人也这么吃,说是在霜降这天的某个时辰吃了柿子后,脸色会变得跟红柿子一样的红润。还有种说法是这天不吃柿子,冬天嘴唇会裂。
不光柿子,其他很多蔬果都在这个时节变得分外好吃,当然,有个前提,得经过“打霜”。霜遍布在草木土石上,就是打霜。俗话说“霜打的茄子蔫了”,但是“打霜”过的蔬菜如菠菜、冬瓜,吃起来味道特别鲜美,“打霜”过的水果,如葡萄、柿子就很甜。
这种现象是有科学依据的,霜降以后,油菜、萝卜中的淀粉在淀粉酶的催化下水解变成麦芽糖,麦芽糖再经转换变成葡萄糖,葡萄糖就是甜的并且容易溶于水,所以,油菜、萝卜就变甜了。
白萝卜块,生吃下气
在山东地区,有句农谚是“处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萝卜”,所以山东人霜降期间喜食萝卜。农谚还有“霜降萝卜”一说,是指霜降以后早晚温差大,露地萝卜不及时收获将出现冻皮等情况,影响萝卜品质和收成。白萝卜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价格便宜的植物性食物。民间自古就流传着“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处方”之谚语,现代也有说法称萝卜为“土人参”。白萝卜还有增进食欲、帮助消化、止咳化痰、除燥生津的作用。
饮食讲究的人在霜降期间尽量吃些生的白萝卜块。白萝卜皮白而不透者肉味偏辣,只能熟吃;皮色透明,肉不辣而甜者,可以生吃。生吃白萝卜,一是下气,解腹胀之围;二是白萝卜入肺,肺应秋季,白萝卜可以加强肺的“肃降”功能,既止咳,又促大肠运动。
霜降时节,
候鸟南飞,蛰虫潜藏,
我们也穿上了厚厚的衣裳。
静静迎接丰收的冬天吧,
等待着,与新一年的相逢。
故而,顿悟,
霜降时节,
既是收获,又是开端。
年末的福气,终会跟着霜降的寒气,
悄然降临人间。
霜降已至,遥祝福来,
愿天寒寒不过心暖,
愿事事如意,
岁岁平安。
天气骤冷,寒来霜降,
秋天,已到达最后一站。
趁着秋天未远,寒冬未来,
好好享受,这寒降、礼降、福降的时节。
愿你心甜,愿你福满,
愿你多添衣,常温暖!
原标题:《霜降
瑟瑟枫霜芦雪,离离丹实如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