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上午,江西省教育厅接受媒体记者采访,称已有相关处室介入高校“鸭脖”事件。
从最初的视频在社交平台曝光开始,已有多个部门就此事件发声。
在媒体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人民日报》及《央广网》分别发表了评论:
人民日报旗下新媒体《侠客岛》在其微博账号称:校方的通报并没有解决大家的质疑,调查结果并没有解释为什么会有“牙齿、毛发”等物质,也没有完整的取样、封存、检测过程,只是单向的输出结论。并引用网友的评论:我愿意相信这是鸭脖,但是你应该用更有力的证据来说服我。
央广网在其微博账号称:只要解释清楚疑似“牙齿、胡须”等关键细节,或者亮出一份内容详实的检测报告,真相也就大白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从来都只有一条,那就是:态度真诚、实话实说。
在相关动物专家方面,《上游新闻》记者联系到某高校一位从事啮齿类动物研究30多年的专家,该专家表示:
仅仅从图片来看,如果图片属实的话,那应该就是一个小鼠的头部。它有上下的门齿,新闻里有一个正面的图,它有鼠的犬齿,特别是下面犬齿很长,它会生长,如果图片没有造假,我觉得那就是鼠头,如果是鸭脖的话,它不会有那种白色的东西。
多家媒体将此事称为“罗生门”、“指鼠为鸭”,热度经久不冷,其原因有三点:
1、目前官方给出的结论严重挑衅了公众的常识性判断,鸭和鼠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动物。
2、给出结论的过程过于草率,不透明公开,大家都是肉眼观察,这也不是《哈姆雷特》啊。
3、该高校有过类似的前科。
如果说此前央媒和网友的言论只是舆论方面的压力,只要心理素质够强,嘴够硬,也能扛过去。
省教育厅作为高校的主管部门介入,是一种行政压力,虽然在结果公布之前,教育厅无法直接做出相关的决定,但这代表着省里的态度:下次公布检测结果的时候,可不是一句话“它属实是鸭脖”就能交代的,至少需要核心证据,比如检测报告、送检样品及检测过程的影像资料。
最终可能的结果有两种:
1、市监局能够拿出相关的核心证据,证明确实是鸭脖。那这场“闹剧”画上了句号,大家都散了。
2、如果(我是说如果)异物是鼠头,或者无法证明是鸭脖,那事情可就大条了。
首先,某区市监分局局长的乌纱帽肯定是保不住了。
其次,涉事的校长、食堂承包商老板、现场责任人,这些肯定也跑不了。
更严重的是,其他部位去哪了?不可能单出现一个头部,为什么要切块?这么做的动机是什么?往后深挖一大串。
最后,出了这么大的食品安全问题,多少领导会被连带问责。
事情如何走向,完全看市监局的检测结果是什么,而此前区市监分局局长已下了定论,本来是不需要提前下结论的,他慌不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