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阁、票拟、批红
内阁是明朝建文四年(年)至崇祯十七年(年)的皇帝咨*机构。对中央行*机构作了进一步的调整,正式设立秘书咨询机构内阁。内阁的成员由皇帝亲自从翰林院官僚中选拔,人直文渊阁,参预机密,协助皇帝办理*事。内阁臣僚一般在五至七人,这是在废除丞相后为了加强皇权的又一次改革。明成祖又重用司礼监宦官,并给子宦官“出使、专征、监*、分镇、刺官民隐事”等大权。在当时,宦官与内阁的权势相抗衡,重大*务最后取决于皇帝,皇权进一步巩固了。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年9月版,第页。
票拟,亦称拟票、调贴、条旨,即代皇帝草拟对臣下章奏的处理意见,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上进。批红是指皇帝根据阁票用朱笔批示最终决定。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年9月版,第页。
2.厂卫是明代特务机构的简称洪武十五年(年),明朝*府在南京设立了一个保卫皇帝、并从事侦缉活动的*事机构,叫做锦衣卫。到了永乐十八年(年),又设立了“东厂”,由皇帝信任的宦官统领。锦衣卫和东厂合称为“厂、卫”。厂、卫专门在南北两京搜捕所谓“妖人”、“叛逆”和“大奸恶”,在厂、卫中有特设的监狱和法庭。厂、卫的出现,标志着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年9月版,第页。
3.郑和下西洋
从永乐三年(年)到宣德八年(年)的28年间,中国杰出的航海家郑和曾率领船队7次下西洋,前后经历了亚、非30多个国家。这是一件闻名中外的大事。
郑和到过的地方有占城(今越南南部),真腊(今柬埔寨),暹罗(今泰国),满刺加、吉兰丹、彭亨(以上今马来亚),苏门答腊、旧港、爪哇、阿鲁、南勃里(以上今印度尼西亚),锡兰山、溜山(以上今斯里兰卡),榜葛刺、琐里、加异勒、柯枝、古里、南巫里(以上今印度),忽鲁谟斯(今波斯湾口),祖法儿、阿丹(今阿拉伯半岛),卜刺哇、竹步、木骨都束、麻林(今非洲的东岸)。
郑和最后一次出使的船队拥有官校、旗*、火长、舵工、班碇手、通事、办事、书算手、医士以及铁锚匠、木舱匠、搭材匠、水手、民稍人等二万七千多人,共乘坐大船63艘,其中最大的船长44.4丈(合米)、阔18丈(合56米),有9桅、12帆,可容余人,当时人形容“体势巍然,巨无与比,篷帆锚航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这是当时航行海上的最巨大的船只。其他各船平均也可容四五百人。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郑和船队每次总是满载着货物往返,携出物品有金银、丝绸、瓷器、铁器、铜钱,等等。携归的是各国土特产品,其中不少是奇货重宝及珍禽异兽等。与郑和同行的马欢在《纪行诗》中说:“归到京华觐紫宸,龙墀献纳皆奇珍。”
郑和生于洪武四年(年),本姓马,云南昆阳州(今晋宁县)人,回族,世代信奉伊斯兰教。洪武时被阉入宫,是历任永乐、洪熙、宣德三朝的太监。世传郑和为“三宝太监”,“三宝”可能是郑和的小名。他是奉明朝皇帝的命令出使西洋的,出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明王朝的*治影响,提高明王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所以乘坐的船只又叫做“宝船”。郑和每至一地,就表示中国愿意和各国通好,然后与他们进行贸易,约请他们派遣使臣到中国来。这种交往大都是和平进行的,只有极个别的地方发生过武装的冲突。
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南洋各地的联系,很多国家都在和他接触之后派使臣来中国贸易。郑和下西洋也开拓了中国人的眼界,在他的影响下,中国人到南洋去的也日益增多。郑和的历史功绩是不能磨灭的。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年9月版,第页。
4.倭寇
14世纪以来,日本已进人南北朝分裂的时期,日本西南的封建诸侯组织了一部分武士、浪人和商人,经常在中国沿海进行武装的掠夺和骚扰,他们抢劫中国的商船,掠杀中国沿海的居民,历史上称之为“倭寇”。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年9月版,第页。
5.土木堡之变
英宗正统初年,蒙古瓦刺部强盛起来,其首领脱欢统一了蒙古诸部,拥立原元朝皇室后裔脱脱不花为汗,自称丞相。脱欢死后,其子也先西侵哈密,东破兀良哈三卫,并自称太师淮王,成为明朝北方亚重的边患。
这时明朝*府的**大权操纵在宦官王振之手,王振不但不布置边防,反而接受瓦刺的贿赂;私运兵器与瓦刺贸易。明朝的大臣如翰林院侍讲刘球、兵部侍郎于谦等人,已看出瓦剌强盛北京有被侵袭的可能,主张整顿边防加强*备。正统八年(年),刘球上疏指出瓦刺"包藏锅心”,应派邀狗史间视京边,训练*卒,行召募电田之法。但刘球疏中触犯王振,结果下狱被杀。
正统十四年(年)七月,也先发动瓦剌*4路南犯,大同告警。面对瓦剌的*事威胁,王振调动三大营*士共50万人挟英宗亲征。八月初,大*抵达大同,王振得报前线明兵屡败,惧而未战就打算从蔚州撤退,中途又折往宣化。行至土木堡(今怀来县西南),为瓦刺*所袭,英宗被俘,王振为乱*所杀,明*全*覆没。也先*在沿途劫掠杀虏农民男妇达数十万,很快就兵临北京城下。这次事件,史称“土木之变”。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年9月版,第页。
6.俺答封贡
隆庆五年(年),明朝*府在兵部尚书王崇古的建议下,奉行了与蒙古俺达汗之间的封贡互市*策,明蒙关系缓解,史称“俺答封贡”。这件事是在明穆宗和内阁大学士张居正的支持下进行的。张居正认为这样做不仅能使北方的农业生产暂免于战争的破坏,更可以借此兴修屯田,加强边备。同时他命戚继光守蓟门,李成梁镇辽东,又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长城上加修了“敌台”三千余座”。从此北方的边防更加巩固,在二三十年中,明朝和鞑靼没有发生过大战争。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年9月版,第页。
7.*机处
雍正七年(年),清朝*府在北京设立了*机处手*机处设*机大臣和*机章京,由皇帝选派亲信的满洲大臣和汉族大臣共同组成,最初是因用兵准部而设的一个暂时的*事行*组织,以后即成为处理全国**大事的常设的核心机构。但这个核心机构“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机处的裁决权完全出自皇帝。皇帝的“上谕"有两类,一类“明发上谕”,交内阁发抄,是宣示天下的谕旨;一类是“廷寄上谕”,事涉机密,由*机处直接传达给地方的督抚。从此以后,“国议”已成空名,满洲贵族的势力有一定削弱2,汉族大臣在名义上也可以参预机务。*机处的设立是清朝在中央官制方面的重大变革,主要是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年9月版,第页。
8.雅克萨之战
俄罗斯的势力在明末清初开始向黑龙江流域扩展,先后在中国黑龙江北岸和外兴安岭修建雅克萨和尼布楚两城,侵人索伦呼尔喀等部。清朝*府多次与之交涉,由于劝说以至警告、抗议均无实效,遂决定“创以兵威”。康熙二+四年(年),清朝*府派都统彭春与驻守瑷珲的将*萨布素合水陆*1人击败俄*,毁雅克萨城。但俄*在清*撤退后,又重新侵人,筑城固守。明年,清又出兵围雅克萨。康熙二十八年(年),中俄两国签定了《尼布楚条约》。规定:一、以外兴安岭和额尔古纳河划界,岭北属俄罗斯,岭南属中国,河以北属俄罗斯,河以南属中国。二、毁雅克萨城,迁俄人出境。三、双方得随时交换逃人。四、中俄永相和好并进行贸易。《尼布楚条约》是中俄两国以平等互利的精神签定的条约,这在中俄关系史具有重大的意义。雍正五年(年),双方又签定了《布连斯特界约》和《恰克图条约》,以恰克图为两国贸易的商场。自此以后,两国的使节往来不断,经济和文化的联系日益频繁,有一百多年没有发生过战争。乾隆五十七年(年),中俄双方订立《恰克图市约》规范了双边贸易,中俄双方均在边贸中获得利益。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年9月版,第-页。
9.金本巴制(金甁挚签)
乾隆五十六年(年),廓尔喀*队在西藏大农奴主舍玛尔巴的勾引下侵人后藏,攻日喀则,大掠扎什伦布寺。清朝*府立即发兵人藏将家尔喀*队击败,廓尔喀请和。廓尔喀人侵以后,清朝*府再次对西藏的*事、*治等各方面实施了一些重大的改革,重新规定了驻藏大臣和达赖喇嘛的职权和地位。在以前,达赖、班禅及各呼图克图的灵童转世,直接由大农奴主操纵,积弊极深,这时清廷就设立了“金瓶掣签”的制度,到时集诸喇嘛当众抽签听选,而由驻藏大臣亲临监视。此外还整饬藏兵组织,加强防务,并进行了一-些减轻赋役、限制农奴主任意滥派乌拉等等措施。清朝*府打败廓尔喀,加强对西藏的管理,对稳定西藏当时的社会秩序,密切西藏与内地的联系,以至粉碎殖民者侵略阴谋都有重大的意义。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年9月版,第-页。
10.改土归流
洪武、永乐时期,明朝*府对云贵两广地区的管理体制基本确立。这些地区的省级机构与内地一样,设都布按三司。少数民族地区则沿袭元朝的制度设立土司。土司有的属武职系统,其名目有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招讨使等,属文职系统的有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官职。土官多为世袭其职,不受朝廷迁调,但要负责谨守疆界,缴纳赋税,修护驿道。在西南土司中,女土司占有一定的数量,“大略诸蛮...多女子为*,其袭替多女土官,异于他族”围。如贵州宣慰使彝族女土司奢香,在洪武时率领所部建龙场九驿,并畅通了四川通向云贵的道路。明朝人论这次修路的功绩,“视古唐蒙而无不及”⑤。当时明*府注意对西南各民族实施怀柔*策,在当地整肃吏治,兴办学校,并移内地*民前往屯种,推动了西南地区民族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明朝设立土司的目的是要通过各族的首领来管理各族人民,但各地的土司与明朝也时有矛盾,他们经常发动叛乱。永乐六年(年)有贵州思南等三宣慰使的叛乱。正统三年(年)有云南麓川(怒江附近)宜慰使思任发的叛乱。万历二+七年(年)有播州土司杨应龙的叛乱。明朝*府在平定叛乱之后,往把这些地区的土司裁撒,改设流官叫做“改土归流”。永乐十一年(年),明朝改思南等宣慰司为思南、思州、铜仁、石阡、黎平等府,并设立了贵州布*使司。万历时又改播州地为平越、遵义二府。明朝*府推行改土归流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直接管理,但是在客观上打破了农奴制度,促进了这些地区地主经济的发展。云贵各地也常有各族人民反抗明*府的起义,如正统十四年(年),由于汉官的勒索和明朝连年征讨麓川在沿途向各族人民勒派夫马,使云贵地区米粮艰难,人多死亡,就发生了苗族人民反抗明*府的武装起义。又如景泰、天顺、成化时,广西大藤峡的壮族和瑶族人民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起义,这次起义的发生,主要是反对“衣食租税”的汉族地主和卫所*官。
雍正时,清朝*府任命鄂尔泰为云贵、广西三省总督,在广阔二三千里的“苗疆”(贵州地区),云南东川、乌蒙、镇雄三土司以及云南西南部与缅甸连界的各边地,大规模施行改土归流。鄂尔泰等对各少数民族的土司采取了招抚和镇压两种办法,先后招降贵州苗、瑶各族二千余寨,又缴纳广西土司的敕印和*器二万余件,并在云南设置了普洱府,以便于对西南各族的管理。
改土归流的主观目的是为了对西南各族人民进行直接的管理,但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它改善了某些少数民族地区落后闭塞的面貌,有利于国内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进一步联系,因而也多少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年9月版,第-、-页。
11.一条鞭法
神宗万历九年(年),张居正又在丈量土地的基础上,把嘉靖初年已在福建、江浙等地施行的一条鞭法,推广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实施一条新法的目的是为了均平赋役,它的主要内容是把原来按照户、丁派役的办法改为按照丁、粮派役,或丁六粮四,或粮六丁四,或丁粮各半,然后再与夏秋两税和其他杂税合编为一条,无论税粮、差役一律改为征银,差役俱由*府用银雇人充当。一条鞭法规定按照丁、粮派役,即是把一部分差役逐渐转入地亩之中,使一部分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多少减轻-些丁役的负担。它又规定要把赋税和差役合编为一,这就简化了赋役的名目和征收的手续,使官吏不易与豪强地主通同作弊,以致对农民任意勒索。这些对于贫苦的农民都是有些好处的。一条鞭又规定让农民交纳代役银,然后由*府再用银雇役,这种折银制度的确立和从此被稳定下来,不仅在客观上促进了明中叶后商品货币经济的继续发展,也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比以前又有一定的松弛了。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年9月版,第页。
12.徽商
随着商品数量的增多,商业资本也非常活跃,在全国出现了更多的商人,其中最多的是徽商,其次是西商、江右商,再其次是闽商、粤商、吴越商、关陕商。他们在各地设立了会馆,组织了各种商帮。他们之中大多数都是中小商人,但也有拥资数万、数十万至百万的大商人。这些人从事的贸易活动主要是贩粟、贩盐,其次是经营典当业,再次才是贩丝、贩绸、贩布以及转贩其他各种商品。也有一小部分商人投资于手工业,如江右商,“其货之大者摘叶为茗,伐楮为纸,坯土为器,自行就荆湖吴越间,为国家利”,如闽商“货湖丝者,往往染翠红而归织之”,而江南各地的徽杭大贾,不仅贩布,而且染布、踹布,不仅贸丝,而且开车缫丝,甚至有人往来苏州和湖州之间“贸丝织缯绮,通贩贸易,竟用是起其家”。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年9月版,第-页。
13.《明夷待访录》
*宗羲(-年),浙江余姚人,世称梨洲先生。他的父亲*尊素*招主被阀*所害,宗羲曾到北京伸冤报仇。清兵南下他又组织又兵抗清,清*府屡次悬赏缉捕他,以后隐居茅述准*宗满接受了王守仁心外无理的哲学,但又肯定了“理在气中”的观点他的最突出的贡献是在*治思想方面,在他的名著《明夷待访录》中,对专制的暴君*治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他指出皇帝把天下作为自己的产业,“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任意“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又指出臣对君的关系不是奴仆而应是师友,治天下“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尽管*宗羲还不是从根本反对专制的君主制度,而是企图通过法治、加强学校舆论和恢复丞相制等办法来限制君权,但他敢于痛快淋漓地揭发了专制皇帝的罪恶本质,并且从“万民之忧乐”来考虑改革,说明他在当时已具有一定的民主主义的思想。此外,反映当时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宗羲还提出了“工商皆本’的看法。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年9月版,第页。
14.《永乐大典》
永乐时,明朝*府选派了解缙等儒臣文士共人编辑《永乐大典》。《永乐大典》共卷(包括目录凡例),装成册,约3.7亿字,辑人经、史、子、集、释藏、道经、戏剧、平话、工艺、农艺等图书达七八千种,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类书。大典所收载的书籍一字不易,完全按照原书整段、整篇乃至整部地抄入。《永乐大典》先后抄录了正副两部,正本早已烧毁,副本曾散失了一部分,在英法联*和八国联*侵人北京时两次被帝国主义焚吸动掠,目前存于国内外的仅有三百余册。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年9月版,第页。
15.论明清江南市镇与白银资本的关系
商品经济的发展还表现在工商业城镇的典起。明朝中叶,各个地区工商业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如西北等地往往是“商贾罕至”,甚至"五谷财物无所售”,或“不能尽售”。有的城市除定期的市集之外,“余日则若丘城°但是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有些城市的商业也日趋繁荣了。当时工商业发展比较显著的城市,除去南北两京外,大致分布在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等三个地区,而其中以江南地区最为繁华。在这里,已经形成为五大手工业的区城,即松江的棉纺织业、苏杭二州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铅山的造纸业和景德镇的制瓷业,它们之间已保持了极紧密的商业联系。但江南的繁华主要又集中在苏松、杭、嘉、湖等五府之中,这五府地区若干镇市的兴起,在当时也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特征。这些镇市大都是商业或拥有特种手工业的镇市,特别是以丝织业和棉纺织业著称的镇市如苏州的盛泽镇震泽镇,嘉兴的濮院镇、王江泾镇,湖州的双林镇、菱湖镇,松江的枫泾镇朱泾镇、朱家角镇,和杭州的唐栖镇等等。这些镇市大都是在此时发展起来的,各镇的人口都在显著的增加,如盛泽镇在明初还是一个只有五六十户人家的小村,随着织绸业的发展,到了明末,已成为拥有人口五万的大镇。湖州的双林在明初也是一个只有几百人家的小村,随着缫丝业的发展,在明末也成为拥有一万六千多人的大镇了。这些镇市的人口不仅是土著的居民,更多的是外来的商贾、小手工艺者和流民。有些流民已成为被人雇佣的手工业工人。
白银的使用更为广泛,上商业发达的地区,“虽穷乡亦有银秤”。在市场上,一切商品都已用银计价,大交易用银,小买卖也用碎银。由于海外贸易的发展,在万历以后,西班牙银币每年输人国内达数百万元之多,福建漳泉一带,已经通行这种银元了。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年9月版,第-页。
16.简述明代中后期的中西文化的交流
自从葡萄牙殖民者来到东方,西方传教士也接踵而至。这些传教士多为耶稣会士。万历八年(年),一部分耶稣会士来到了澳门,以后又陆续有教士来到中国,其中有利玛窦、庞狄我、龙华民、熊三拔等人。利玛窦在中国传教,根据中国的情况,开创了新的传教方式,主要有三条。第一,走上层路线,与官僚士大夫接交,并争取皇帝的支持,从而在中国文足。第二,随从中国风俗,以减少宣教阻力。如学习华语,读儒家经典,穿着儒服,力图说明基督教义与儒家思想相通。第三,介绍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以此作为门径,取信于士大夫,见重于当道,达到引人人教、徐图发展的目的。
万历二十九年(年),利玛窦来到北京,并得到神宗的允许在北京建立教堂。这些传教士带来的科学知识主要有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物理学、火器制造等。徐光启是最早接受西学的官僚土大夫,他看到西学可为我所用,提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正是在他的带动下,一批西方的科学技术的书籍被翻译过来。在天文学方面有《乾坤体》,在数学方面有《几何原本》、《同文算指》,在物理学方面有《远西奇器图说》,在水利方面有《泰西水法》,在地理学方面有《坤舆万国全书》、《海外舆图全说》、《职方外纪》,在火器方面有《则克录》,等等。崇祯皇帝对西学采取了开放态度,先后任用徐光启、李天经主持历局,吸收龙华民、邓玉丽、汤若望、罗雅谷等传教士参与修历。崇祯八年(年)完成,十六年颁行。这就是有名的《崇祯历书》。不过此时明朝即将灭亡,明朝的科研成果,后来被清代行用。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用的阴历。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年9月版,第-页。
17.科技成就
明后期的医学、农学、科学技术和地理学明代中叶以后,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杰出的科学家,写作了很多有关医学、水利、农业、天算各方面的科学巨著,他们创造性地总结了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科学经验,在我国科学发展史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李时珍(-1年),湖广蕲州人,“好读医书”,“三十年间阅书八百余家”,著成《本草纲目》52卷。他在这本书里,对前人鉴定过的药物种,重新作了一番精密的审查,又增添了新药种。他对这些药物加以科学的分类,对它们的名称、形态、性质、功能和制作方法都有详细的解释,并且绘制成图。这本书把我国药物学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在世界药物学的发展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徐光启(-年)字玄扈,松江府上海县人,科学知识极为广博,举凡天文、历算、水利、测量、农桑、物理无不研究,他所写的《农*全书》保存了历代以来的农业科学资料,同时也反映了当代深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水平。在这本书里,作者对于农耕工具、农业技术、土壤、水利、施肥、选种、播种、果木接嫁植桑养蚕各方面都有详尽的记录,特别对于番薯和棉花的种植技术与经营方法作了重点的介绍。这本书还反映了徐光启的一些开明的思想。他反对传统的“风土论”,认为只要钻研技术,北方也可以种稻,薄地也可以种棉9。他又主张一切择种栽培都需要试验,并把试验的成效向农民推广。
与徐光启同时的科学家宋应星,号长庚,江西奉新人。他编写的《天工开物》,除了介绍般的农业生产经验之外,更着重阐述各种手工业,包括纺织染色、制盐、造纸、烧瓷、冶铜、炼铁、炼钢、采煤、榨油、制造*器火药等等的生产技术。这本书对每种手工业从原料到制成品的全部生产过程和工序都有较详细的说明,对于一些应用化学的原理也作了分析,还附录了很多精巧的画图,使我们了解当时各种生产工具的构造,也反映出明代一些手工作坊或工场的面貌。
明朝末年,江阴人徐宏祖(1-年)周游全国,考察山川地形,编有《徐霞客游记》一书。徐宏祖不仅是文学家探险家,也是一个地理学家,对云、贵、川、广的地理考察极为详核。在他的游记里还揭示了我国西南石灰岩地区溶蚀地貌的特征,他是世界上在这方面进行考察的第人。
此外明代后期潘季驯的《河防-览》、王微的《泰西奇器图说》徐光启和西祥传教士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本》等书,在水利测量、天文历算以及机械原理各方面都作出一定的贡献,其中大部分还受到西方科学知识传人的影响。
清朝的医学也有发展。乾隆时官修的《医宗金鉴》,征集家藏税复及世传经验良方,采其精萃,补其未备,并对医学经典(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等书做了不少考订工作,是一部介绍中医临床经验的名著。嘉庆、道光间,著名医学家王清任编有《医林改错》。王清任,直隶玉田人,有丰富的医学经验,他通过对尸体的精密考察,对于人身的构造提出了-些新的见解。
清朝自然科学成就最大的是天文历算。康熙帝对天算学有很深的造诣,并聘请西方耶稣会教士南怀仁等制订康照《永年历》、《数理精查》、(历象考成》等书。当时最著名的历算家有王锡阐、梅文鼎等人。王锡阐(-年),号晓蕃,苏州吴江人,精通中西历法,对两家异说“皆能条其原委,考镜其得失”,所著《晓巷新法》六卷,推算金星过日颇为精确。梅文鼎(3-年),号定九,宣城人,所著历算书达八十余种,其中《古今历法通考》,对回历、西洋历作了许多研究,是我国第一部历学史。清人论历算学“王氏精而核,梅氏博而大,各造其极,难分轩轾",以后历算学者云起,大率皆宗王、梅。乾隆时蒙族历算家明安图在北京钦天监任职,他写了一本《割圜密率捷法》,在数学上有新的发明。
清朝在地图测绘方面也有一定的成绩。康照时任用些人,其中也包括西方传教士白晋等人,经过30年测量,制成(保皇奥全览图)*路时文调赶积疆等地测班,制成就隆内府盛舆全图)这两个地图至令还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年9月版,第-页。
文章来自腾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告知删除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