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发现更多精彩。
民心是最大的*治,民安是最大的责任。
多年来,在市委、市*府坚强领导下,我市从建立机制、基础设施、应急队伍建设等方面不断提升“防抗救”能力,及时防范化解重大自然灾害安全风险,强力推进应急管理、防灾减灾事业发展,保持了全市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总体形势安全稳定。
应急管理体制初步形成年3月14日普洱市应急管理局正式挂牌成立,全市应急管理系统坚持边改革、边应急、边探索、边提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履职、锐意进取,整合优化了应急力量和资源,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应急救援管理体制。成立了普洱市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委员会,建立了“1+4”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指挥体系。印发了《普洱市人民*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应急联动工作的实施意见》,从顶层设计上强化了全市应急联动机制建设,为健全相关应急联动机制指明了方向。同时,制定《普洱市*地抢险救灾协调联动机制》,建立起6项*地协调联动机制,进一步强化*地抢险救灾协调联动,提升联合应对特别重大自然灾害能力。此外,建立并落实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四位一体”联动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能力。部门协同配合的急管理体制初步形成,为全市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高质量推进提供制度保障。
应急预案体系不断完善翻开我市防灾救灾大事记,每一次面临灾害事件时,都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基本生活保障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救援、强化救灾保障,努力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为此,全市上下不等不靠,积极作为,及时编制、修订各类应急预案,以预案形式明确各级各部门响应流程及各应急救援队伍救灾职责。年9月底在全省率先编制、评审并印发了《普洱市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完善了事故灾难和自然灾害分级应对制度,重新修订、发布了地震、人员密集场所、非煤矿山、尾矿库、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工贸企业等安全生产类、自然灾害类专项预案。
目前,全市10县(区)均已完成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修订、评审、印发、备案工作,基本形成纵向延伸到村委会、社区,横向扩展到不同的灾害类别的应急预案体系。建立了以全市33个单位为主体的气象灾害预警应急联防联动机制,签订了“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绿色通道合作协议”,市、县(区)、乡(镇)出台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气象灾害预警应急联防联动队伍初步建立。应急管理、气象、林草、自然资源、水务等部门建立了联合会商、应急联动和预警信息快速发布工作机制。全市标准化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1个,标准化气象灾害防御乡(镇)达11个。
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为加强抢险救灾应急专业力量建设,普洱市着力构建以消防救援、森林消防及普洱市矿山救护队为主要力量,以普洱茶城阳光救援队等社会救援力量及各兼职应急救援队伍为辅助力量,民兵、驻*为后盾,社会力量和社区民众广泛参与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
目前全市共建有1支专职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普洱市矿山救护队);13支兼职救援队伍(1支水上及医疗紧急兼职救援队伍、1支道路运输兼职救援队伍、1支危化兼职救援队伍、3支非煤矿山兼职救援队伍、7支煤矿兼职救援队伍)。普洱市矿山救护队在全国矿山救护队质量标准化达标检查考核中,连续六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并在年云南省应急系统比武竞赛荣获团体第一的好成绩。普洱茶城阳光救援队有4名队员荣获国际教练联盟水域救援国际认证资格,进一步增强了我市水域救援技术和力量。“*府统一领导、部门协作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灾减灾格局逐步形成。
应急救灾基础设施不断增加普洱市各级*府及有关部门把应急物资保障作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优化重要应急储备物资产能保障和区域布局,想方设法为基层建设物资储备库提供资金补助,加大投入,确保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
目前,全市共有省级物资普洱储备库1个,下设3个储备点,储备包含危化类、发电照明类、排水通风类、防护侦检类、吸附洗消类在内的各类应急装备物资类·套,价值近余万元。有救灾物资储备仓库10个,其中:1个市级仓库,9个县级仓库,共储备有省级救灾物资10个品种7万余件,市级储备救灾物资6个种类10万余件。救灾物资仓库布局更加合理,救灾物资储备数量大幅攀升,基本满足灾害救助和应急指挥所需物资的储备和管理需要,应急储备物资抵御大灾、巨灾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救灾物资应急储备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社区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升社区作为城市最基层的单元和细胞,既是*委*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更是开展防灾减灾工作的前沿阵地,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为筑牢社区防灾减灾救灾的第一道防线,近年来,普洱市高度重视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以开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为抓手,联合应急、气象、地震等部门,发挥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示范引领作用,极大促进了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的规范化水平。
通过创建活动,社区灾害风险识别与评估、社区灾害风险图编制、社区灾害应急预案编制与演练逐步开展,社区救灾物资储备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同时,积极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与实施防灾应急“三小”工程,推进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社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常态化开展。此外,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全方位参与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宣传教育培训、常态减灾、防灾应急小型演习活动等工作,构建多方参与的社会化防灾减灾格局和以社区为基础,以学校及其他单位组织为支撑的灾害社会动员模式,广大群众防灾避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十三五”以来,全市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7个,创建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1个,国家、省、市、县4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村)50个,国家级示范学校2所,省、市、县3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64所,建设县级防震减灾科普馆2个。向地震灾害重点防范区的宁洱、景谷、墨江、澜沧4个县农村居民家庭发放应急小包个。
综合监测预警能力不断提高防灾减灾,科技筑底。为实现对灾害风险的精密智控,普洱市不断健全和完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机制与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机制,全力提升综合监测预警能力。
地震监测盲区台站建设工作有力推进,新建占地33亩的江城地震综合观测站,完成墨江地震综合观测站选址和征地等前期工作。率先完成个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普洱分项目台站建设,新建宁洱、大寨和江城重力监测台站,先后投入资金余万元,对大寨观测站观测环境进行全方位升级改造,新建信息节点和监控安防系统。对西盟地震观测站、澜沧地震观测站、景东地震观测站、景谷笔架山地震观测站、景谷地下流体观测站、思茅佛莲山测震台进行全方位升级改造,全市地震监测基础不断夯实,监测能力全面提升。
气象综合监测预警能力不断提高,从年4月1日开始,全市地面气象观测全面进入自动化,观测频次提高4至8倍,数据传输用时由分钟级优化至秒级,为全市防灾减灾提供科学数据支撑;气象预报产品精细化程度已从乡镇站点预报提升至5公里×5公里网络预报,气象要素预报时效从小时延伸至小时,灾害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水平有效提高。10县(区)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一本账、一张图、一张网、一把尺、一队伍、一平台”“六个一”标准化建设已实现全覆盖,实现基层气象灾害预警服务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宣传教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近年来,我市各级相关部门或编制印发应急手册,或在广播、电视、报纸传统媒体以及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