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医院神经外科颅底及血管病手术团队捷报频传,率先多次在我市成功开展海绵窦肿瘤手术,勇闯“禁区”,为病人切除肿瘤,解除疾病的困扰。
61岁的张大爷不时出现左侧面部的麻木不适,并没有引起重视,但后面症状越来越严重、发作越来越频繁,甚至发展到了持续不断的面部麻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经多方打听,最后来到医院神经外科就诊。
温忠辉主治医师接诊后,详细查体并追问患者既往病史,考虑患者是三叉神经压迫症状,于是安排张大爷畸形颅脑磁共振(MRI)检查。在完善MRI检查后,结果提示患者左侧海绵窦内占位,考虑是三叉神经鞘瘤可能性大,鞘瘤对三叉神经造成压迫,导致张大爷出现了面部麻木不适等感觉,如肿瘤继续进展,三叉神经功能将会出现不可逆损伤,还有可能影响到其他神经功能,出现外展、动眼、滑车神经功能障碍,最后甚至有可能因肿瘤压迫脑干、颈内动脉,最后威胁到患者生命。
结合患者情况,神经外科李强峰主任及温忠辉主治医师建议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张大爷经多方打听,了解到神经外科颅底及血管病手术团队做这个手术具有丰富的经验,开展过非常多颅底肿瘤手术,随即毫不犹豫答应由团队开展手术,“手术交给你们做我放心!”张大爷术前这样告诉我们。
患者MRI检查,提示左侧海绵窦内肿瘤(红圈内)带着患者的信任,为了保障手术安全及医疗质量,李兴昌主任组织科室进行多次讨论,并组织由神经外科牵头,肿瘤科、影像科、麻醉科等多团队进行MDT讨论,制定手术、麻醉、术后护理等计划。最终,手术由颅底及血管病团队李强峰主任医师及温忠辉主治医师进行。
手术有条不紊的进行在经验丰富的主刀医生李强峰主任和温忠辉医生的配合下,手术有条不紊的向前推进,按创伤最小的方案切开皮瓣,保护面神经、颞浅动脉,分离骨瓣。在省内仅有两台的超清显微镜pentero的帮助下,进行肿瘤切除、神经分离保护、静脉窦止血……术中切除三叉神经半月节肿瘤时,患者出现心率快速降低,达到20次/分,但在手术团队及麻醉团队的娴熟配合下,有惊无险的恢复到正常水平。
最终,手术历时5个小时,出血量-ml,肿瘤完全切除,所有神经亦得到了完整保留,手术圆满完成。在麻醉团队高超的麻醉及复苏技巧的帮助下,患者于术后20分钟内顺利复苏拔管,神志清醒,转入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继续治疗。
患者术后复查CT提示肿瘤已经得到完整的切除,术区干净无出血,三叉、外展、滑车、动眼神经功能得到完整的保留,眼球运动丝毫不受影响。
患者术后CT提示,术区干净无出血,肿瘤已完全切除(红圈内)术后三叉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动眼神经功能完整保留,眼球运动无障碍
在神经外科护理团队的通力配合和精心照料下,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支持下,张大爷于术后6小时开始进食,术后第2天开始床上活动,术后第3天开始下地活动,第5天即已恢复完全正常活动。
“我真的可以回家了吗?太感谢你们了!”张大爷没想到经历过开颅手术,仍然能在手术之后的第7天顺利康复回家,恢复到正常人的生活,面部麻木也基本恢复到了正常,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不停对医护人员表示着感谢!
这已不是个案,在颅底及血管病团队娴熟的手术技巧及术后护理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开颅手术早已不再是“九死一生”!绝大部分患者好似就像只经历了个阑尾、胆囊手术一样,术后顺利康复,准时出院。且由于主刀医生精妙的切口设计,头发长了几乎看不到手术切口。
对于患者张大爷来说,肿瘤切除得非常彻底,术后并不需要进行补充放疗,极大提高了生存质量。
“非常感谢颅底和血管病手术团队,真想不到在家门口也能享受这样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张大爷出院时感慨的说到。
出院时,硬朗的张大爷已经康复了正常人的活动(中)近年来,医院医院领导大力支持下,在李兴昌主任带领下,在各兄弟科室的精诚合作和通力配合下,不断提升疾病诊疗水平,不断磨砺手术技术,在颅底肿瘤方面不断深耕,在颅底肿瘤的手术切除方面不断拓展新的治疗领域,填补了我市神经外科领域的多项空白,多项高难度手术已可常规开展。
颅底及脑血管病团队秉承“大爱精诚、仁心仁术”的宗旨,打破“壁垒”,勇闯“禁区”,希望通过不断努力,让普洱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百姓在家门口即能享受到一流团队的优质服务。
相关链接
海绵窦是一个包含有静脉血管丛、颈内动脉、脂肪、结缔组织以及有或无髓鞘神经等结构的腔隙;其内的静脉丛是由粗细不等的静脉所组成的一个不规则的静脉丛,简单可以理解为一个大的静脉窦腔里密密麻麻的布满了神经和大血管。海绵窦是中颅底最复杂,手术难度最大的区域,需要在这样一个静脉腔里进行手术难度可想而知,因解剖复杂、手术难度太大,海绵窦内的手术一直是很多团队甚至是很多医生一生都无法跨越的“壁垒”,在过去数年,甚至一度被称为“手术禁区”,很多神经外科医生穷尽一生,都无法打开海绵窦,进行海绵窦内的手术。海绵窦内神经分布,狭窄的空间内密密麻麻分布着三叉、动眼、滑车、外展等神经海绵窦内颈内动脉及周围静脉窦文/图:神经外科温忠辉李小谨编审:曾峥邱继才查明责编:李晓玲
监审:李玉琼
投稿邮箱:pesrmyyxjs
.